古琴的“学院”和“派别”

516次浏览 · 由 某某 于 2022-04-14 整理

琴乐体现人心灵的外在,受天资、性格、心理状态的影响,其文化的理解却是因人而异。随着理解的不同,音乐的呈现风格也不同,而风格相近者也自然趋向形成派别。

古琴的“学院”和“派别”

古代琴派的形成离不开地域限制、师承教学、传谱不同三方面的影响,开始形成派别的大致时间是在明末清初,主要有虞山派、广陵派、浙派、九嶷派……八大派别;现下盛行的“学院派”则是指接受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育的人群。当前对“学院”和“流派”的态度已有两极分化之势,“自恃学院而藐视江湖,立足传统则嗤鼻学院”的情况也不为难见。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们都毕业于音乐学院,人家笑我们是“学院派”。但严格来说,应该是有“学院”而没有“派”。现代的学院教育仍在探索当中,从1956年开始在音乐学院设立古琴专业,到现在为止才60年,这60年的建设对于已流传了3000多年的古琴艺术而言,教育理念、教育程序、教学内容不敢说建设得非常完整、完美。

那么要如何看待“学院”和“流派”呢?

首先,学院的好处在于专业和严谨。机构、院校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等;另外,也会借鉴西方的五线谱和简谱并与古琴传统的减字谱进行对照教学。这样不但将原本散漫的学习节奏变得规范化,而且对相应的节拍规则和现代普遍五线谱、简谱也有了可固定的掌握,使得一首琴曲的弹奏变得相对容易些,同时后续教学口传心授的时间也会大大缩减。

接着,不可说“流派”不专业,反之应该称其“绝对专业”。“流派”追求指法朴实、简洁,讲究散淡古拙、意境深远,重视琴之心境、人之底蕴,对音准的把握更是各有各的法门。教学方面则是主要风格传承,但是严谨度不足。老师教授时多为言传身教、“指哪弹哪”,难免会有形似神不似,懂其形不解其意的偏差。诸如“七徽六分”、“十徽八分”之类的模糊位置,在学习时便会因琴家各自的琴学修养和审美而出现差别,同时各家琴派的风格也因此得以体现。

再者,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交通便利、图文音频共享,没有了地域限制、资源匮乏的影响,琴家们有了更为便利的学习条件,广求名师研讨琴学、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已然成为日常。琴坛现有不少古琴大师学习融合了各派的精华,取长补短,形成个人鲜明的独立风格,后又在各院校设专业开班上课,传教自己毕生所闻所学所见所感。

最后,“学院”有着不可小觑的专业和严谨,可在心境、琴韵方面怕是比不过“流派”的传承。现代的音乐审美下,精于严谨难免缺乏情感,过分自由又有失音准,而“学院”“流派”之争,互相抵损更是背离了学琴的初衷。

高端艺术必须有社会基础,地基不大高度就有限制,拒绝社会上伪传统、附庸风雅者们的粗制滥造,将古琴文化真正传播出去才是对传统的有效继承和发扬。

涉及乐器

古琴(拼音:Gǔ Qín)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猜你喜欢

由 烟雨燕双飞 于 2025-01-08 整理
随着寒冷的冬季降临,气温骤降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对古琴这类精致的传统乐器提出了特别的保养要求。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其音色之美、韵味之悠长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为了确保在冬季也能保持最佳状态,让这流传千年的雅韵继续在寒冬中回荡,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保养技巧。
阅读全文 >>
由 愛 于 2024-11-14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长河中,《春晓吟》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古琴曲。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无数古琴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全文 >>
由 F.JCLOVE 于 2024-11-11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长河中,古琴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一席之地。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获麟》作为古琴曲目中的珍品之一,其背后的故事和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
阅读全文 >>
由 亦寒 于 2024-09-08 整理
《长清》是中国传统古琴曲目之一,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阅读全文 >>
由 凉凉月色 于 2024-09-07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碣石调·幽兰》是一首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琴曲。这首曲子不仅因其悠远的历史背景而引人注目,还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