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钟,浙江省全省各地共有279人上榜,其中就有来自绍兴市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的邢奏滨。至此,绍兴市新昌县已有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987年,13岁的邢奏滨在父亲的鼓励下,考入了新昌调腔中专班。父亲曾是调腔剧团的演奏员,邢奏滨在耳濡目染之下,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乐感极佳。经过三个月的试训,邢奏滨被乐队司鼓吕月明看中,主攻鼓板。自此,两支鼓签、一块檀板伴他走过三十余年,刻苦的学艺岁月为他后期成长为剧团的第一司鼓奠定了基础。
不同于京剧、越剧等其他剧种,新昌调腔是曲牌体,在演出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遗存剧目时采用“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口、后场帮接”的古戏“干唱”形式,演唱风格独特。基于这一特色,调腔乐队的司鼓一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当于交响乐团的指挥,不仅要指挥整个乐队,还要引导、配合前台演员的表演节奏。因此,凡是剧团排练好的戏,全剧的情节、演员的道白和唱腔,司鼓都需要记得滚瓜烂熟。之前团里复排《西厢记》“拷红”“赴宴”两折戏,古戏没有鼓谱,邢奏滨就翻出团里早年间的老艺人录像,反复观看,一句句体会唱腔情感、一点点记下每个节奏。“老一辈艺人传艺多以口传心授为主,因为鼓谱无法记录下每个鼓点的具体手法和情绪。如今我自己带徒弟了,也是手把手带他们‘抠’戏,在一遍遍的练习中,把每出戏的节奏与韵味记在心里。”邢奏滨说。
三十多年从艺路,邢奏滨从未停止学习,技艺日趋娴熟,传承了南戏《白兔记》、元杂剧《汉宫秋》《西厢记》、明传奇《关云长》《玉簪记》、清传奇《铁冠图》等三十余出剧目,多次赴中国全国各地演出,捧回不少沉甸甸的奖项。近年团里新创排的剧目,也大多由他设计鼓板。对于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身份,邢奏滨有着自己的认识:“师父是国家级非遗传人,把一身技艺毫无保留教给我,我又把这些本事原原本本教给自己的徒弟,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调腔艺术才会一直鲜活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