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名曲赏析——酒狂

430次浏览 · 由 阿轺 于 2022-07-01 整理

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思想非常繁荣的时期,一个有着传奇彩色并富有个性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高人雅士,“竹林七贤”即是其中的代表。“竹林七贤”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富于传奇彩色的故事。

琴曲《酒狂》魏晋名士阮藉所作。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琴家,“建安七子”中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为“竹林七贤”之一。其博学多闻,尚老庄之学,爱饮酒,善弹琴,文才出众。主要有《咏怀》诗八十余首和《达庄论》、《阮步兵集》等作品,并作琴曲《酒狂》传世。

阮藉与嵇康等人常居于山林,远离世俗,忘情于山水。对于司马氏专权之黑暗深为不满,不拘礼法,常以嗜酒狂饮应之。当时“晋文帝曾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阮藉曾慨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是故托兴于诗酒,以自保并抒发思想。琴曲《酒狂》正是在这样的因缘下问世的。

古琴名曲赏析——酒狂

《酒狂》意在借酒以抒发内心思想,非真嗜酒,实为形醉而意醒,托酒佯狂。《酒狂》曲长约三分钟左右,节奏鲜明,起伏跳跃,富于变化,给人以嗜酒忘形之醉态。“形醉意醒”是《酒狂》所表现的核心内容,而对于“形醉意醒”的处理,则是此曲所需要把握的尺度。其曲旋律原本跳跃起伏,有一定的不平稳性。若在这样的不平稳中,再求起伏,就成了癫狂,而不是阮藉的托酒佯狂了。所以家师特别强调,在弹奏此曲时,下指坚实,取音清晰,是重中之重。于平稳中见起伏,于起伏处隐含清醒,在起伏变化与坚实平衡中体现出醉与醒之意味,正是此曲的关键所在。

而各家对“醉”与“醒”之理解和侧重有所不同。有节奏明快酣畅之托酒佯狂者;亦有节奏缓慢以表现醉之不醒者等等,亦各有特色。而节奏较明快之版本的《酒狂》,因节奏和指法的控制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一般不易做为入门琴曲学习。而龚一先生版本之《酒狂》,节奏缓慢、平稳,亦可做为入门琴曲学习。

《酒狂》是比较受琴家喜爱的琴曲之一,现存的琴曲音像资料较丰富,有家师摩尼天虹、姚丙炎、姚公敬、吴景略、刘少椿、张子谦、成公亮、龚一、徐立荪、陈雷激、张子盛、唐世璋等琴家的《酒狂》录音资料。

就个人偏爱而言,其中姚丙炎先生的酣酒佯狂。张子谦先生的明快酣畅。刘少椿先生的亦醉亦醒。家师摩尼天虹先生的方正畅然,形醉意醒。都是我特别喜欢的。

《醒心琴谱》酒狂题解:西晋阮籍所作。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酒,终日酣醉,于世沉浮。其《酒狂》之醉,非真嗜酒,籍酒保身而不入世之恶流也。形醉而意醒也。

《醒心琴谱》酒狂后记:《酒狂》之打谱,现代琴坛首自姚丙炎先生。其版本较为明快,于托兴于酒,酣畅若狂处甚佳。刘少椿先生亦曾打谱。其版本亦为佳品。天虹之《酒狂》,打谱于二十一世纪之初,是于酣狂起伏、形醉意醒处下功夫,取中速而偏于明快,在坚实中见起伏,于起伏处见平稳。

后曾于雅集中,闻金蔚一弟子弹《酒狂》,速度极慢,有不醒之感,甚为不解。咨询之下,得知为龚一先生打谱之版本。遂反复聆听龚一先生之《酒狂》,以为其是在醉上下功夫,且醉之甚真,为一家之风范。以后又曾听美国唐诗璋先生弹《酒狂》,其版本亦甚有特点。

顾各家之《酒狂》,皆有特色,然于“醉”与“醒”处,处理颇为不同。而形醉意醒,方为《酒狂》之真趣也。

涉及乐器

古琴(拼音:Gǔ Qín)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猜你喜欢

由 愛 于 2024-11-14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长河中,《春晓吟》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古琴曲。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无数古琴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全文 >>
由 F.JCLOVE 于 2024-11-11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长河中,古琴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一席之地。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获麟》作为古琴曲目中的珍品之一,其背后的故事和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
阅读全文 >>
由 亦寒 于 2024-09-08 整理
《长清》是中国传统古琴曲目之一,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阅读全文 >>
由 凉凉月色 于 2024-09-07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碣石调·幽兰》是一首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琴曲。这首曲子不仅因其悠远的历史背景而引人注目,还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阅读全文 >>
由 薄暮 于 2024-09-06 整理
《鸥鹭忘机》是一首流传久远的古琴曲,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与自然融合的理想境界。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