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先生在短暂的37个春秋里,为我们留下了巨大而又珍贵的财富。他的成功,赋予了我们诸多启示:
一、深入向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学习是他的创作根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纵观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音乐家,都虚心深入学习各国各地方各民族的音乐,从中吮吸丰富的养料,为自己创作注入灵感。天华先生同样深入向各地方民间艺人学习二胡、琵琶、古琴、三弦拉戏以及京剧、昆曲等地方戏曲,同时还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佛教音乐,他的不幸早逝,也是因赴北京天桥收集锣鼓谱,患病不治所致。正是长期注重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学习,并积累素材融入创作,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韵味。
二、将中国传统手法与西方先进技法融合是他的创作路径。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和西方音乐的传入,是促使中国音乐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如何发展国乐,国乐往哪里走,刘天华有着独到的见解:“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能死守老法,固执己见。”他认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和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得到进步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他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国粹主义”,而是把西方先进的创作技法和理念,运用到国乐的创作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丰富了中国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刘天华从中学开始学习小号,后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长达9年时间,还学习西洋音乐理论。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他既继承了祖国的民族音乐传统,又借鉴和吸取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开创了一条中西调和与合作的新路。同时,他的创作思想意义深远,其十大名曲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坚持作品的雅俗共赏是他的创作原则。刘天华主张音乐“要顾及一般的民众”“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和技术与乐曲的组织”。也就是说,音乐作品要考虑到普通老百姓。二胡,是一件在各个阶层广为流传,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乐器。刘天华创作的十大名曲,既保持了传统“俗”音乐的面貌,又有“雅”音乐的追求,使“雅”与“俗”在二胡艺术中走向合流,且两者相互借鉴、交叉渗透,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展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也证明了雅与俗可以融合相渗,达到雅俗相通的艺术境界。
四、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是他的创作内核。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是衡量一部作品的重要标尺之一。刘天华的作品不仅创作手法娴熟,演奏技巧多变,而且中西合璧、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宽广的胸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艺术追求,更体现了深邃的思想内涵、崇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因此,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仍久演不衰。
五、浓郁的民族风格与鲜明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他的创作追求。刘天华在作品中采用老百姓喜闻乐听的音乐语言,表现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选取富于时代意义的题材,并从我国多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中吸取营养,将其酝酿为特有的二胡语言来为广大的民众服务。刘天华正处在泛滥着各种格调低下的靡靡之音的时代,但他的作品,健康向上、旋律优美,富有新时代的气息,尤其《光明行》是当时一首极具民族气魄、革命性的进行曲风格作品,表现了进步青年追求光明、热爱和平的情感,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向往。他的创作和演奏革新,把“不登大雅之堂”的二胡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
37年虽短却意义非凡,开国乐振兴之新路!
90年流转却不忘初心,续国乐繁荣之新征!
刘天华先生留给我们的十首代表作品,可谓部部经典,具有无限的历史价值。他为中华国乐探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当时岌岌可危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文化的曙光,给彷徨的国人带来了振奋的力量。他是文化的开拓者,是国乐的奠基者,是传统音乐的承袭者,是民间音乐的挖掘者。
借古鉴今,随着中国现代化脚步的迈进,中华民族迎来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历史又一次把复兴民族文化、深挖民族之根的重任交给我们这一辈,这是历史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共同为完成天华先生“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夙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