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妙《音乐财经》“请回答2022”特刊专访

1145次浏览 · 由 茯苓 于 2022-03-11 整理

近日,CAA客户青年二胡演奏家、唱作人陈依妙接受《音乐财经》“请回答2022”特刊专访,分享自己的音乐成长历程与未来发展规划。作为中国三大二胡比赛金奖大满贯的最年轻获奖者以及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全额奖学金获得者,陈依妙始终秉持着“二胡世家”对传统文化、民族音乐的热爱,以Z世代特有的艺术创作风格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绽放文化自信。

陈依妙《音乐财经》“请回答2022”特刊专访

(图片来源:音乐财经 公众号)

以下为“音乐财经”公众号内容

要点:

1. 家人都从事音乐演奏事业,让陈依妙能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成长。

2. “二胡世家”的标签让她对于二胡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感,但并没有带来过多的负担和局限。

3. 作为年轻一代内容创作者,扎实的音乐功底与“网感”的结合,让她在社交媒体平台受到了更多用户的喜爱。

前几天,陈依妙在B站更新了最新一期视频,记录了她从波士顿坐了六个小时飞机,去洛杉矶参加“尼克松访华破冰之旅50周年纪念活动”,与父亲陈军同台演奏了由父亲创作的二胡曲《狂野飞骏图》,并在宝尔博物馆开了演奏会,用英文给大家做了一段二胡脱口秀。

作为一个00后up主,陈依妙习惯用视频记录自己的演出、创作、生活、学习日常,她的视频里也充满了年轻人喜欢的元素,例如动漫、二次元、国风、萌宠等等。这些充满创意的视频为其B站账号吸引了超20万粉丝,其中用二胡与电影《沙丘》配乐合奏的视频,还被电影配乐大师Hans Zimmer本人转发点赞。

陈依妙《音乐财经》“请回答2022”特刊专访

(图片来源:Hans Zimmer的Facebook)

虽然今年只有18岁,但正如Hans Zimmer所言,陈依妙已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二胡演奏者,这和从小登台演出的经历有关,也与家庭氛围有关。

出生于二胡世家,陈依妙的父亲陈军、祖父陈耀星都是著名二胡演奏家,不仅演奏技术过人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二胡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对于陈依妙来说学习二胡是一件非常顺其自然的事情,而她也“不负众望”的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音乐天赋和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浓厚兴趣。

陈依妙4岁开始学琴,12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并且以最年轻获奖者的身份实现了中国三大二胡比赛金奖大满贯,去年年仅17岁的她被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这些年,陈依妙活跃在多个舞台上,与钢琴家马克西姆在央视春晚共同演绎《新丝绸之路》、作为李玟巡演的惊喜嘉宾共同演绎《刀马旦》、与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等等。

陈依妙《音乐财经》“请回答2022”特刊专访

除了演出之外,陈依妙也在尝试音乐创作。

15岁时,陈依妙发表了自己的首个二胡曲作品《金字经·胡琴》,16岁时创作的首支原创单曲《途中》获得了2020 QQ音乐“毕业季·定格时光”原创歌曲大赛冠军。除此之外,她创作演唱的《初征》和改编的经典曲目《Världen är vacker》(生如四季)也都融入了对于流行音乐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此漂亮的履历可能会让不少家长感叹真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其实每一次台前的精彩表现都需要背后日积月累的练习。

出生于二胡世家,让她对于二胡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感,但并没有给她带来过多的负担和局限。无论是演奏还是创作,陈依妙都在强调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以下内容来自陈依妙的自述

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成长

其实从曾祖父开始,爷爷、爸爸包括我自己,我们一家人都是从事二胡演奏的。在我还不太记事的时候就已经在处在这个环境中了,所以我的音乐启蒙也是完全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基本是一种带着我玩的状态,比如说用二胡模仿一些小动物的声音来哄我,让我对二胡产生兴趣后才慢慢开始每天练习。

在我的脑海里,几乎每天都是在练琴当中度过的。平时生活中,父母都是很温柔的人,从来不会对我发火,但是在练琴这件事情上,他们非常非常严厉。我刚开始学习二胡的时候也就三四岁吧,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他们的严厉,我可能也无法坚持下来,直到现在养成练琴的习惯。

陈依妙《音乐财经》“请回答2022”特刊专访

(陈依妙、祖父陈耀星、父亲陈军)

练琴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就像睡觉、吃饭一样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父母对练琴这件事也没有那么严厉了,反倒是我自己对自己更严格,如果拉不好会对自己比较狠,练的也会比较多。

在去年9月份考上伯克利之前,我一般每天都会练6-8个小时,但因为我入学后选的专业是音乐写作和制作,导致我的时间和精力都有一点转移,所以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怎样保证更多的练琴时间。

因为从小学习二胡,跟这个乐器之间有很深很深的感情,所以从来没有想过转行或者去学习其他乐器。这种感觉就像是打游戏没有通关,这个游戏对你来说就是一直有吸引力的,二胡对于我来说也是这样一个状态。

其实无论是爷爷还是爸爸,他们在二胡演奏和创作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但其实我还是想做得跟他们不太一样。爷爷他创作的作品,包括很多创作手法都是他那个时代的,爸爸的创作也贯穿了很多他那个时代对二胡的理解。

到了我这里,我也希望可以在继承二胡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一些我自己特有的、能代表我们这一代的声音。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去打破大家对于二胡现有的认知,去创造一些属于二胡的新的东西,这是对我自己而言“打通关”的一个方式。

感受中美音乐教育的差异

去伯克利学习的这个决定做的很突然,本来以为自己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从附中一直读到大学,但是疫情宅在家的那段时间,我的脑子里一天一个想法。

当时伯克利在12月份有一个网上的面试,8月份的时候我想就考一下试试吧。其实没有准备很长的时间,也没有报考其他学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果就考上了,还获得了全额奖学金。我自己挺意外的也觉得非常幸运,听别人说全奖特别难得尤其是国际生,所以我就觉得一定要来学习。

入学大半年以来,我觉得国内和国外的音乐教育各有特点,差别也很明显。

比如说,伯克利比较注重学和用,就是你学到了之后要怎么去用它,所有课程都是自己去选择的,大家都需要清楚自己想学什么能学什么。国内大部分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更偏向于高精尖,大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非常优秀。但成为演奏家是很难的,最后能真正成为演奏家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我身边也有很多学长学姐,大部分人毕业后会选择当老师再去教其他学生,有一些人进了乐团成为首席,还有些人可能会在毕业很多年之后成为很厉害的演奏家,大部分二胡演奏专业的毕业生都是往这三个方向发展。

在伯克利我选的一门课程第一节课老师就让我们做一个PPT,去思考毕业以后要做什么?方向是什么?学这个对你来说有用吗?你想要的收入是多少?是一个非常详细的规划。

那天我做完PPT之后,突然感觉自己对未来的发展清楚了很多。在这里虽然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学到非常优秀的程度,但是他们学习的知识面都很广,而且在学习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在国内学习我们可能会到快毕业的时候才考虑就业方向,但是在这里开学第一天就让我们去想这个问题,差异还是挺大的。

我目前在伯克利是跟着大提琴老师Mike Block在学习,他是马友友丝路乐团的艺术总监,跟着他我感觉真的学到了很多。不光是西方音乐还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音乐,用不同的视角去表演中国的传统乐器,我觉得这是挺酷的一个事情。所以希望可以在这里学习到更多元的音乐文化,总结吸收之后再融入到二胡里,去尝试表达出一些新的东西。

从二胡演奏到音乐创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肯定会有很多新的作品出现。我自己尝试创作是在15岁的时候,第一首作品是《金字经·胡琴》,这个词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张可久写的,描写了一段优美凄切的胡琴音。当时我也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创作,只是觉得这个词很好,然后有感而发吧。

可能也是受爷爷和爸爸的影响,他们的理念就是“创作和演奏是一体的”,他们在舞台上演奏作品大部分都是自己创作的,所以当时我也很自然地去写了这么一个作品。

虽然在创作方面的主动性是受他们影响,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过多地干涉过我的创作内容。因为我父亲也不想让我变成第二个陈军,他想让我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他都比较尊重我的想法,不会去指导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其实去年参加腾讯音乐人的伯乐计划创作营,也带给我一些很奇妙的新体验。创作营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音乐态度,他们都在追求不同的、个性的音乐创作,作为一个创作新人让我觉得很受益。

我现在创作的歌曲,每一首风格都不太一样,比如说我比较喜欢自己的一首作品叫做《初征》,是和摇滚乐相结合的。还有16岁时候写的一首歌曲《途中》,那首就比较清新一点,没有很重节奏。还有一些跟爵士相结合的歌曲,目前还没有发出来。

我现在也没有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所以我就希望把能达到的风格都尝试一遍,然后再去寻找到一个最适合的方向去创作。

陈依妙《音乐财经》“请回答2022”特刊专访

也可能是我喜欢的音乐类型太多了,所以创作出来的每一首作品风格都不同,但是我有一个最喜欢的音乐类型就是探戈,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想写出二胡的《四季》,因为我太喜欢皮亚佐拉的《四季》了。

我现在在尝试用二胡拉这部作品,但是特别特别难。希望可以通过掌握如何演奏《四季》,从而去创作一个属于二胡的《四季》,让听众听到我的作品时,也能真正的被打动。

请回答2022

去年你觉得最忙碌的是哪个月?那时候你在做什么?

应该是9月份刚搬到美国的时候吧。在生活方面有很多事情,比如说租房、自己安装沙发、做饭等等。在学业方面,刚到学校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去适应,比如语言、课程选择之类的。当时那一个月都是在很慌忙的状态下度过的,不过慌忙中还有着对新学期的憧憬,所以就还好,很累很忙但也很开心。

今年有什么计划或者期待吗?

首先还是希望可以在这里可以学习更多东西,通过一个比较国际化的视角去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再把它们融入到二胡中。也希望有更多的演出和交流机会,能向更多国外朋友介绍二胡,让大家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

从伯克利毕业后,未来更想往哪个方向发展?

目前我有想到两个方向,一个是二胡演奏,另一个是音乐制作。但是并不想把自己局限在这两个领域,可能大的方向不会变,但是小方向会有一些调整。所以这两件事情是我未来肯定会去做的,除此之外和音乐相关的任何事情,我应该都会去了解和尝试。

涉及艺术家

陈依妙,2004年6月18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二胡演奏者,陈氏二胡第三代传人。
阅读全文 >>

涉及乐器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猜你喜欢

由 汤圆 于 2024-12-06 整理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中,《烛影摇红》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一席之地。这首曲子原是宋代词牌名,后来被改编成多种乐器演奏版本,其中尤以二胡演奏最为人所熟知。
阅读全文 >>
由 一杯清酒 于 2024-12-03 整理
《三门峡畅想曲》是由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这首作品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二胡演奏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以黄河上著名的水利工程——三门峡为背景,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阅读全文 >>
由 晚荣 于 2024-11-05 整理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中,二胡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拉弦乐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表达。其中,《豫北叙事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众多二胡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阅读全文 >>
由 蕾伊 于 2024-10-15 整理
10月12日,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上海篇》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20点黄金档播出,奉贤区的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奉贤滚灯等两个极具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参与了录制。
阅读全文 >>
由 凉凉月色 于 2024-10-04 整理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江南春色》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二胡独奏曲目,它不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