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上海篇》:奉贤区非遗项目亮相央视黄金档

206次浏览 · 由 蕾伊 于 2024-10-15 整理

10月12日,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上海篇》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20点黄金档播出,奉贤区的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奉贤滚灯等两个极具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参与了录制。

奉贤滚灯为何被称为“百灯之王”?江南孙氏二胡艺术有哪些绝妙的演奏技艺?精武武术与霹雳舞有着怎样的奇妙缘分?一件龙凤旗袍的完美呈现需要经过多久的设计?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中二胡弓弦的选材有什么讲究?上海绒绣与其他传统刺绣有何区别?让我们跟随《非遗里的中国》一探究竟。

上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6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浦江和苏州河一纵一横的地理格局,赋予上海江海的壮阔与水乡的柔情,也孕育出上海非遗独有的海派韵味。

奉贤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吴越两地文化的浸润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目前全区有三级非遗项目共6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分别是奉贤滚灯和江南孙氏二胡艺术。

《非遗里的中国•上海篇》:奉贤区非遗项目亮相央视黄金档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上海篇将于10月12日20:00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奉贤区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参与录制。

奉贤滚灯

奉贤滚灯注重“力”的展示,表演形态豪放洒脱,是民间节庆活动中经常运用的艺术形式,多次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和国际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奉贤区柘林镇连续六届被文旅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滚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颁布,“奉贤滚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被称为“中华一绝”。

《非遗里的中国•上海篇》:奉贤区非遗项目亮相央视黄金档

江南孙氏二胡艺术

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在中国二胡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传承意义。其乐器形制、乐曲创作、演奏技艺上的独特性与艺术价值是二胡领域公认的经典。孙氏作品源于江南民间,广泛吸收民间流行诸多类型、风格的音乐品种。在江南文化的滋养下,探索了二胡音色的各种可能性。江南孙氏二胡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孙文明先生是中国著名民间音乐家,其留存的11首作品为《流波曲》、《四方曲》、《送听》、《弹乐》、《夜静声》、《春秋会》、《人静安心》、《志愿军归国》、《杜十娘》、《二琴光亮》、《送春》。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文旅部颁布,“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里的中国•上海篇》:奉贤区非遗项目亮相央视黄金档

涉及乐器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猜你喜欢

由 汤圆 于 2025-04-10 整理
在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当经典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与二胡相遇,便产生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
由 苏肆 于 2025-03-11 整理
在二胡艺术的璀璨星河中,《月牙五更》如同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无数听众。这首乐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五更调”,而是作曲家刘明源先生以东北民歌《月牙五更》为素材,融合了戏曲音乐元素创作而成的一首二胡独奏曲。
阅读全文 >>
由 尼禄 于 2025-02-27 整理
在20世纪70年代,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一首蒙古族风格的二胡曲——《草原新牧民》。这首曲子不仅是对内蒙古大草原壮丽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年轻一代牧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他们乐观、愉快心情的赞歌。
阅读全文 >>
由 象牙山首富 于 2025-02-14 整理
《苗岭春早》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二胡名曲,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了中国西南部苗族人民的生活景象和自然风光。这首曲子不仅展示了二胡这件传统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通过音符传达出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律动。
阅读全文 >>
由 夜夜 于 2025-01-02 整理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深受乐手们的喜爱。然而,由于其结构材质主要为木材和蟒皮等天然材料,因此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尤其是在温度骤降、空气干燥的冬季。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