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6月8日,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的奠基者、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先生因到天桥收集锣鼓谱不幸感染猩红热,在北京溘然病逝。90年后的6月8日,一场名为“追寻光明的先行者——纪念刘天华先生逝世90周年音乐会”在刘天华的家乡无锡市上演。这是无锡民族乐团继大型民族交响史诗《光明行》之后,又一台精品力作。
当晚,舞台的帷幕在清冷的月光下缓缓拉开。不同于以往,这次音乐会是以刘天华人生故事为时间轴精心打造的民族音乐会。无锡民族乐团艺术总监、二胡演奏家邓建栋担当此次音乐会的总策划、讲述人,将刘天华一生对中国民乐革新的上下求索,和不断追求光明的爱国热忱娓娓道来,同时结合刘天华的经典曲目进行通俗易懂的音乐赏析,让观众对刘天华的创作理念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音乐会特意邀请到江阴“刘氏三杰”后人、小提琴家刘育熙来到现场,与观众共同缅怀大师,分享大师故事。音乐会现场充满了温情和人们对大师的怀念。
整台音乐会,无锡民族乐团精选了9首刘天华创作的经典曲目,其中既有耳熟能详的《病中吟》《良宵》《光明行》,也有首次登上无锡舞台的《变体新水令》。百年前,刘天华取材民间丝竹《新水令》编创而成的清新乐曲,如今经过艺术家们的再创造,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这首刘天华创作的惟一一首合奏曲,展现了国乐风潮。
在指挥家陈志昇和无锡民族乐团青年艺术家们的演奏下,大师的经典曲目展现出了新的样貌,既有如歌的吟诵,又有舞蹈情韵的《歌舞引》,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国乐新风尚;吸收了民间单弦拉戏手法,惟妙惟肖模仿王维诗意的《空山鸟语》,将二胡灵动多变的演奏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音乐会在激情澎湃的《光明行》中落下帷幕。薪火相传,寄望后人,生逢盛世,吾辈当为。
整场音乐会采取琵琶、二胡独奏、民乐合奏等多元化形式,凸显了刘天华中西合璧、洋为中用、求进步、求变革的民乐创作理念,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艺术家们对刘天华经典曲目再创作的热忱,真正践行了刘天华所说的,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音乐有着不同的价值,只有立足本民族音乐文化,借鉴外来音乐形式和手法,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无锡民族乐团始终立足深耕本土文化,多次打磨具有“吴文化、太湖文化和江南文化”特色的时代精品,此次纪念音乐会旨在坚定文化自信,共创时代华章,以音乐纪念大师,以情怀声入人心,为独具江南韵味的中国之声传遍海内外贡献无锡力量。
此次排演期间,邓建栋以《国乐芳华——从我的艺术经历谈阿炳及江南风格二胡作品的演奏》为题,为无锡民族乐团开办专题讲座。
邓建栋(右)为无锡民族乐团开办专题讲座
二胡演奏员周渝表示:“通过讲座,我深刻感受到了江南音乐的细腻与精致。邓老师借着作品,详细给我们讲解了江南风格音乐中常用的演奏手法,每一个看似不经意间的动作,都是让音乐更有韵味的关键,而把韵味演奏得自然和地道,关键是分寸感的掌握。通过邓老师的讲述,我深刻认识到,想要把江南风格的音乐演奏好,一定要扎根和浸泡在地方戏曲中,吸取民间音乐的养分,要更加了解地方文化、语言甚至是饮食等,就像方言一样,只有掌握好当地的语言体系,才能把话说地道,把风格韵味拉正。”
二胡演奏员吉莉表示,“邓老师来给我们指导《二泉映月》《姑苏春晓》《江南春色》,让我受益匪浅。他介绍了每个乐曲的历史和一些人物的表达,还有创作背景,特别是《二泉映月》让我有感而发。之前在学校里接触这首曲子只是谱面,感受谱子始终是冰冷的,但是人物是鲜活的,邓老师的讲述把我带入到了曲子的情景中,使我在演奏中更侧重情感上的表达,这是我在以前的演奏中所欠缺的。《姑苏春晓》和《江南春色》是江南风格的代表作,演奏上不同于以往的处理,比如《姑苏春晓》里面的一些滑音,听讲座前我的侧重点在于音准和音色,现在我注重用心去拉琴。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谱面的一些东西上,要达到人琴合一的状态。感谢这次团里提供这么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在工作之后还能有时间上专业课,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后在练琴上我会更仔细地去对待每一个音,哪怕是平常的练习也会用饱满的情绪演绎。”
在邓建栋看来,年轻人的优势是有技术、勇于创新,但传统也需要他们来继承。“利用排演的间隙跟大家进行交流,我自身也很有收获,我很乐意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