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至9月29日,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乌兰牧骑一专多能型表演、创作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进行了集中培训。在40天的培训中,来自全国各基层乌兰牧骑、文艺团体和高校的50位学员聆听音乐学、作曲等各领域资深专家的理论授课,参加多种乐器构成的乐队排练,参与新作品的创编与排演,艺术理论水平与舞台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乌兰牧骑一专多能型表演、创作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针对当前内蒙古乌兰牧骑事业以及全国各边疆地区基层文艺人才培养问题,以乌兰牧骑式“一专多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该项目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内蒙古艺术剧院合作协办,项目主持人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贺宇。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高度肯定了乌兰牧骑事业,希望乌兰牧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宫箭介绍,乌兰牧骑是内蒙古的基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它以“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特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享誉全国,被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宫箭表示,新时代的乌兰牧骑艺术要在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丰富营养、展示中华民族文化无限魅力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希望此项目团队进一步挖掘和发扬乌兰牧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通过编创、排演、组合训练等方式,着力解决基层乌兰牧骑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此项目的培训内容包括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编创课程、专家讲座、乌兰牧骑音乐主题工作坊、乌兰牧骑一专多能实践专题、音乐沙龙、周末音乐会以及田野调查等形式。
8月19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张瑞军教授为学员们上了思政“第一课”。在15天的集中授课阶段,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广播艺术团等院校、院团近40位音乐教育家、学者、作曲家、表演艺术家,每天为学员们带来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实践专题讲座、音乐沙龙以及四门专业课四选二课程。例如,乌兰杰、乔建中、赵塔里木、李松、萧梅等14位国内音乐理论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为学员进行理论授课;阿古拉泰、乌兰托嘎、色·恩克巴雅尔、布林、李波、金花、阿拉坦其其格等30位知名乌兰牧骑表演艺术家为学员进行艺术实践授课;安达组合和奈热乐队为学员进行乐队组合指导与排练,内蒙古师范大学肖黎声、松波尔、金铁宏、杨俊海、杨玉成等27位老中青年教师参与授课。
经过集中授课阶段的重点培训,学员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唱法、乐器、作曲、编配等内容,并在这一阶段编写出了《梦中的阿爸》《沐爱之光》等不同风格、不同表演形式的作品。
在9月5日至20日的集中排练阶段,学员在导师的指点下,重点编排作品、创作原创作品。通过乐队排练,突出学员“一专多能”的同时,始终贯穿“短小精悍”的团队理念,培养学员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培训学员由来自内蒙古各地区乌兰牧骑艺术团、艺术剧院、职业艺术学院、中小学等团体单位的50名优秀青年艺术人才组成,均有从事乌兰牧骑工作10年以上的经验以及国家级、省部级比赛、展演获奖经历。
培训期间,学员们不断碰撞出火花,将吉他、二胡、四胡、单簧管、图瓦三弦、图瓦鼓、冬不拉、唢呐、马头琴、大马头琴、扬琴、钢琴、长笛、手风琴、蒙古筝、托布秀儿、圆号、火布思、冒顿潮尔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乐器,以及民族、美声、呼麦、长调等不同类型的唱法,和二人台、内蒙古各地区民歌、漫瀚调等不同类型的民歌融入到作品中。这些跨界融合的作品将在结业音乐会上呈现。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俊海表示,本项目旨在培养具有编创或唱奏至少一种突出专业技能,同时兼具其他至少一门技艺的“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希望学员在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以此项目为成长的新起点,扎根民族音乐沃土、深入基层民间,发现发掘、搜集整理传统音乐;未来能够独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识与能力的编曲、创作、表演,成为“上得了舞台,下得了牧区,进得了市场”的优秀文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