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中有画意,画里有琴音。7月10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国画与国乐对话在广东美术馆上演。国乐大师方锦龙携龠、古琴、尺八、琵琶等乐器现身广东美术馆,来到正在这里展出的来支钢山水画作前,动情演奏四支乐曲。
方锦龙演奏《忆江南》
站在来支钢的巨幅山水《大潮》前,方锦龙以8800年前的中原古乐器龠,演奏一首心中的《潮》,涓流入海,气象大开;来支钢的诗意山水画前,他用古琴演绎岭南琴曲《碧涧流泉》;又在巨幅水墨《峡道》前以尺八吹奏,重山复水、云物映带的意境交融;最后,在《梦溪园写真卷》前演奏琵琶曲《忆江南》,一泓溪水环绕、石径花墙穿梭的江南园林景致,在音画交织间,跃然眼前。
弦外见画,画外有音。在这场对话名为“乡贤相见 有声有色”的跨界对话中,他们琴画和鸣,一展“志于道、游于艺”的气度风范。
“我们都是传统苦学派”
方锦龙、来支钢,同年出生,同为皖籍,同样客居岭南多年。两位都堪称传统的苦学派。
方锦龙苦苦练习古典乐器数十载,在B站拥有百万粉丝,是引领传统民族乐器“出圈”的国乐大师。来支钢40余年苦心钻研“积墨”画法,跋涉问道于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前辈,将“墨分五色”推进到“墨无极”。
方锦龙与来支钢琴画对话
来支钢的巨幅山水《艺·道》中,以十二联通景立屏,展现他数十年研磨范宽、李唐、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历代大家笔法的求索历程。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评价道:“集点线面三百年之大成,天地之道、自然之韵尽现于笔底”。
两位艺术家在《艺道》前
“以最大的功力”打入传统,方锦龙感同身受。他6岁起就苦练琵琶,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数十年如一日,每天苦练十几个小时。“我们都是实干家,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真正一步一个脚印从传统中走出来的。”方锦龙说。
方锦龙在《梦溪园写真卷》前演奏《忆江南》
来支钢作品《梦溪园写真卷》
展厅中,来支钢的一段画语录让方锦龙颇为认同。来支钢写道:“我作画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变’与‘活’。气韵生动,就是你的画是活的,可以呼吸的,是生发出来的,有生命力。”
“来支钢的画和我的经历非常像。我们并不是僵化临摹哪个大师的,而是把很多大家的东西吃透了,再变成自己的语言。”方锦龙说。
来支钢2020年创作的作品《大潮》,无数的点墨皴擦渲染,奏响奔腾不息的时代潮音。来支钢的解读是,人生中每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都是画面中的符号,在无数痕迹中,有此一笔,才有彼一笔,笔笔相生,又笔笔“相克”,矛盾中和谐统一。
在巨幅山水《大潮》前吹奏古乐器龠
《大潮》(局部)
“学习传统,除了知道、读懂、触类旁通三重境界,还要会‘用’,善于将‘古人的’变成‘自己的’。”来支钢自喻为“蜘蛛”,吃透“网内之物”,网外之事置之不理。善于找到“变”中的“不变”,直入主题,剥离繁复,抓住本真。“万物静中得,心静闻妙香。艺术家要用有穿透力的眼光,发现本质,找到别人看不见的艺术之‘道’。”
方锦龙对求艺之境也总结出七字真谛:“首先是静,静能生慧;二是净,心无旁骛;三是敬,对自然、对传统有敬畏之心;四是镜,时常照镜反思自我;五是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六是境,境界的追求;七是竞,有了前六点才能有文化自信,更有竞争力。”
南方+:两位艺术家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方锦龙:传承不守旧,创新莫离根。这是我这么多年一直遵循的,不管怎么创新,根的东西不能丢,就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变”和“活”最后归结到一个字就是“真”。真是科学,善是信仰,美是艺术。
来支钢:我40多年里,一直在寒窗苦学传统,从唐宋绘画的传统大道走过来,天天在画,几乎与世隔绝,40多年后才算入了传统水墨的大门。我是将传统作为修炼的“道场”,这样的创新才不是无源之水。
我所有的艺术追求就是一个“真”字,用锐利眼光抓住事物本真。我认为,“变”是宇宙的真相,绘画必须抓住“变”与“活”,要有新的艺术样式出现,才能生发出有生命力的东西。
在巨幅水墨《峡道》前吹奏尺八
《峡道》(局部)
南方+:方老师这些年身上的最大标签是带传统“出圈”,您如何看待这一标签?
方锦龙:2005年时,我已经出了40多张个人演奏专辑,但没有什么影响。我开始琢磨错在什么地方?原来是“大炮打蚊子”,蚊子需要大炮打吗?蚊子需要杀虫剂。我想到,民乐要与民同乐,怎样才能做出老百姓喜欢的东西?
我在演奏中穿插了“方氏”脱口秀,我一个人比拼百人西洋乐队,形成一种冲击力,和虚拟人物洛天依合作演奏《茉莉花》,之后一下子在B站上炸开了锅。
很多人问我,你为B站准备了多少年?我说我准备了40多年,很多东西是日积月累而来的。12年前,我就在广州创立了芳华18女子时尚国乐团,后来创立了“国乐四大天王”的品牌……实际上我今天能“出圈”,不是一天造就的,是一点点摸索、积累来的。
南方+:两位身上都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这源自什么?
方锦龙:国乐大典是我在广东参与创作的品牌。为什么不叫民乐大典?我们中国人有国学、国画,为什么民乐不能叫国乐?我考证过,实际上北魏就有国乐的说法,我们的广东音乐也叫国乐。
看看我们的民族乐器,凡名称为一个字的都是本土的,两个字的大部分都是外来的,扬琴、琵琶、胡琴、唢呐、箜篌都是外来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本身就是一个讲“和”的民族。和而不同,君子之风,这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美德。
“国乐”二字,国是联合国的国,乐是世界的音乐。古代我们把不同国家的乐器学过来,变为自己的民族乐器,到了今天更需要融合。我认为,国乐本身就代表和传递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我用8800年前的龠在国外演奏,就是要告诉世界,我们中国人在8000多年前就创造出了七声音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来支钢:我和方先生对传统的探索路径殊途同归。我沉潜了将近50年,至少是站在齐白石、李可染、贾又福几代大家积淀的智慧上,才将“墨分五色”推进到“墨无极”,将中国水墨的表现力大大推进。
我认为,中国水墨的冲击力、表现力、质感上已完全不输西方油画,表现力上也大大超越前人,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高峰。
在诗意画作前演奏岭南琴曲《碧涧流泉》
来支钢《世外桃园》(局部)
南方+:两位艺术家客居广东多年,有怎样的感悟?
来支钢:常说泉水洗心,我追求的水墨境界是一尘不染、干净的。我每年在深圳居住半年,几乎是大隐隐于市,隔绝外界干扰。南方的社会文化氛围更加活跃,也为我的创新提供了土壤。
方锦龙:我是1988年来到广东的。这些年我一直希望为广东音乐做点事。去年我参与主创的“红色中国·粤韵飞扬”广东音乐精品音乐会,挖掘重现广东红色音乐的历史,还创作了《塔影粤韵》等曲目,到全国巡演广受欢迎。
我希望代表广东,也代表中国和东方文化,去和世界对话。最近正与敦煌合作,计划筹备敦煌鼓乐团,还打算明年在敦煌举办世界琵琶节。古人说,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阿拉伯的乌德琴是琵琶,印度的西塔尔、西班牙的吉他都是琵琶。敦煌壁画里反复出现弹琵琶画面,我希望未来能在敦煌打造世界的琵琶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