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辽宁省博物馆一楼一号展厅,悠扬的琴声缓缓飘入耳中,与展厅入口的巨幅画作——《携琴访友图》交相辉映。画中,士人领着手捧古琴的琴童,拜访草庐中的好友,仿佛把观众带入了古人访友之境。
5月18日,“清音悠远 古琴文化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该展览是辽宁省博物馆首次举办的古琴文化主题展览,共计展出古琴实物和古琴文化相关文物121件/组,其中有41件文物首次在辽宁展出。展览共分为“悠远”“修身”“雅兴”“知音”“曲意”五个部分,分别向观众述说古琴斫制历史,解读古琴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文人雅士修身、交友的内心世界。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在展览的“悠远”部分,一件制作于唐代、距今1200多年的九霄环佩琴静静地放置在展柜内。众多观众围绕展柜仔细端详着这件古代名琴,感受着岁月的痕迹。琴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天然形成的断痕裂纹,显示出蛇腹纹和牛毛纹样式。
“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这些断纹正是鉴别古琴年代的主要依据之一。”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策展人李琼璟说,“这件古琴长122.7厘米、肩宽21.1厘米,采用松散质地、纹理顺直的梧桐木制成,声音清越、动听,弹奏出的音色,如同琅琅悦耳的环佩之声,声入九霄,故名‘九霄环佩’,琴身腰部两个月牙形的弯入,是伏羲式琴的标志。”
相传,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据考古发现,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古琴即已流行。到了唐代,古琴的发展又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时候的古琴不论是造型,还是琴音都达到了新的高峰。“相比于宋代的扁平,唐代古琴造型多为浑圆,比例较为合理,更利于弹奏。”李琼璟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确定的传世唐代古琴约有20张,其中最著名的唐代伏羲式九霄环佩琴仅有4张,其一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是馆藏国宝级文物。
在展览的“修身”部分,从孔子博物馆借展的一级文物《圣迹图之学琴师襄图页》,描绘了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美事。中国古代文人有四大雅事,即琴棋书画,琴居于首位。古琴具有虚静高雅的韵味与意境,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雅士爱不释手的乐器。从虞舜《箫韶》、黄帝《清角》到《高山流水》,再到西汉时期文人推崇的“八音之首”,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被赋予士人精神,成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山林间,一文人在琴童的陪同下,坐于石上,旁置古琴,静思默想。在展览的“雅兴”部分,清代张四教的《礼堂行乐图轴》向观众展示了士人修身养性的情景。“诸多明清书画和器物上常有琴人在山林、庭院中独坐、或迎客来访的画面及文字。”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馆员马卉说,“有的独自一人,有的携带琴童,或携琴而坐,或专心抚琴,或静坐冥思,这是文人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由古至今,文人们在山水间临流而抚、携琴游历、雅集聚会,借山水、琴乐怡情养性,探讨理想、抒发情感。”
古代书画、漆器等作品中,常见文人抚琴静候友人来访,或携琴访友寒暄的场景,士人们以琴会友,彼此以琴声互相倾诉。展览“知音”部分,在清代胡节的《吴中烟景图》、明代文伯仁《天目山图轴》、清代漆器“浮雕山水人物文木笔筒”等展品中,均绘制了携琴访友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琴人修身、交友的内心世界。古琴琴音平和、舒缓、悠远,曲高和寡,适合知己交流、文人雅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广为流传。知音难觅、知己难得,以琴会友亦是明清时期直至当代山水画和漆器、玉器等装饰图案中亘古流传的主题。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体现着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李琼璟说,“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引导观众欣赏古琴的形制之美,了解古琴文化的丰富内涵,身临其境去感受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对古琴的喜爱,体悟他们的精神追求与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