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筝•罗九香与《出水莲》

359次浏览 · 由 烟雨燕双飞 于 2022-07-01 整理

从历史渊源上来看,客家并非粤东北土著居民,是西晋(公元265-316年)以来,中原地区的汉族民系按照“先来为主,后来为客”的习俗,后世将由中原移民而来的人众称之为“客家”(冯光钰,“客家筝乐之光——纪念岭南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诞辰百年”,载于《乐器》,2003年第二期)。也许源于天然且悠久的血脉相承,作为古代中原汉族人口大规模南迁的移民群体,《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中依稀犹存的中原古乐遗风和与之并蓄的岭南情调,总能使客家人唤起某种跨越时空、地域的内心听觉与生命感知。

客家筝•罗九香与《出水莲》

罗九香(1902-197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省大埔县的何育斋先生(1886-1949)从客家汉乐丝弦乐曲中,搜集整理的六十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曲谱,在客家筝派名家罗九香的演奏、传承与专业化教学中,进一步将这些师承的旋律曲调,于20世纪中叶逐渐演绎并转化成为了一首首享誉全国的客家筝派经典代表曲目

客家筝•罗九香与《出水莲》

《何育斋筝谱遗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8月。

客家筝•罗九香与《出水莲》

客家筝曲《蕉窗夜雨》(工尺谱)详见于《何育斋筝谱遗稿》内

同河南、山东、潮州等其他传统筝派一样,早期广东民间“和弦索”等丝竹弹唱活动十分兴盛,成为了民间乐手大展身手之处,以大埔地区为中心的客家筝演奏,往往存在并活跃于当地汉剧(原称“外江戏”)伴奏及汉乐合奏之中,与椰胡琵琶、三弦、扬琴、笛、等丝竹乐器旋律高低呼应、音色相映成趣。1954年,罗九香经著名戏剧家、时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的推荐,进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后与梅县“梅光汉剧团”合并为“广东汉剧团”),从民间自娱自乐的弹奏成功转型为一名乐团专职筝、三弦演奏员。

1956年,罗九香同饶从举、饶淑枢三人作为客家音乐的代表随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的演出,这次为期24天的全国首届音乐周“可以说是历史第一次规模巨大的专业性音乐汇演”(参见:陈乾“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调查与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9年)。此时,正值中央音乐学院率先筹备设立古筝专业之际,随着这场汇集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南北四个地域传统筝曲的汇演,迅速成为了全国首届音乐周、甚至是当时整个音乐界讨论的焦点之一。此后,各地专业音乐院校逐渐林立,并纷纷先后开设古筝专业。1959年,罗九香被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聘任为专职古筝教师,1960年后调任返回广东,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继续任职。自进入专业音乐学院任教以来,罗九香传谱、订谱的客家筝曲,分别由何宝泉、史兆元、陈安华、饶宁新等人的整理、记谱。其中,由史兆元根据罗九香传谱而编订的《汉乐筝曲四十首》是较早且较全面展现罗九香客家筝乐艺术的专用筝曲集。

客家筝•罗九香与《出水莲》

罗九香传谱 史兆元编《汉乐筝曲四十首》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6月。

《出水莲》

涉及艺术家

罗九香(1902年6月19日—1978年6月9日),广东省大埔县人,中国客家筝演奏家、教育家,与曹正、曹东扶、赵玉斋一起被誉为“中国古筝四大名家”,有“南派筝王”、“客家筝代表”之称。
阅读全文 >>

涉及乐器

古筝(拼音:Gǔ Zhēng)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猜你喜欢

由 湛鹰 于 2025-02-21 整理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颗格外耀眼的明星,那就是古筝名曲《旱天雷》。这首曲子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听众的心,更成为了古筝演奏家们展示技艺的重要作品之一。
阅读全文 >>
由 拙 于 2025-01-05 整理
作为一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传统乐器,古筝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在寒冷干燥的冬季,不恰当的维护可能导致弦松、木裂等损坏。
阅读全文 >>
由 CT. 于 2024-12-20 整理
对于古筝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回南天的到来意味着要特别注意对乐器的保护。
阅读全文 >>
由 橘子猫 于 2024-11-23 整理
古筝,这一古老而典雅的乐器,仿佛是一位穿越千年时光的雅士,用它那灵动的琴弦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在众多古筝名曲之中,《秋芙蓉》宛如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
由 黑猫不是喵 于 2024-11-20 整理
古筝曲《闹元宵》宛如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在琴弦的拨动间徐徐展开。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