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三胡的历史

170次浏览 · 由 凉凉月色 于 2022-03-16 整理

彝族三胡是源于奚琴类型的拉弦乐器。从清代初年起,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使拉弦乐器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

彝族三胡的历史

中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三十四章)中说:“到了清代,除了原有二弦的胡琴二胡之外,又出现了四弦的四胡,专用于伴奏京剧的京胡……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拉弦乐器,如……西南阿细族的三弦胡琴。”这种三胡大约出现于清代晚期的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是在汉族竹筒二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涉及乐器

彝族三胡(拼音:yí zú sān hú)是彝族阿细、撒尼支系弓拉弦鸣乐器。阿细人称勒胡,撒尼人称里胡、额胡。彝语“勒”、“里”、“额”均为拉奏之意。形似中胡,音色柔和浑厚,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弥勒、泸西和宜良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