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深处聆听陕北声音“子长唢呐 ”

164次浏览 · 由 一口泡芙 于 2022-05-27 整理

黄土深处,有一群豪气的汉子们头扎羊毛手巾,身穿羊皮坎夹,仰面鼓脸,双手执杆,口含响哨,铜碗嘹亮,一曲又一曲的调子在山沟山梁上犹如风一样卷过、弥漫。

这是子长唢呐,来自陕北黄土高原的音乐。2009年,子长唢呐应邀远赴英国参加了第60届爱丁堡军乐节的演出。

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堪称“陕北一绝”。它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雄厚,高音挺拔,音量大,穿透力强,有“一口气吹十五里地”之称,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唢呐手鼓腮换气,持久吹奏,强弱交错频繁,拉长缩短不定,加多减少莫测,能达到宛如流水,引人入胜,其他乐器无法攀比的效果。在同一场演出中使用长短两只唢呐,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

黄土深处聆听陕北声音“子长唢呐 ”

长期以来,子长唢呐以五人一组,结成吹打结合的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数虽少,但乐器声音洪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或激烈昂扬,催人奋进;或如泣如诉,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喜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助兴。男女结婚时的前奏《大摆队》,使人耳发热,脸发烫,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顾一切地跳动起来。人亡而葬时,一曲《苦伶仃》,如泣如诉,余间震颤,使人怅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绪。

近年来,子长唢呐的吹奏及表演艺术有了较大提高。在演奏形式上,由五人一组的“老五班”吹奏,发展到数百人带动作的群体演奏,气势磅礴,热烈欢腾;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规舞台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锣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手碗、京锣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的只吹传统的曲牌,发展到根据不同场合有选择地吹奏民歌或流行歌曲。

黄土深处聆听陕北声音“子长唢呐 ”

如今,子长唢呐已成为子长市响当当的文化名片。2006年6月29日,子长唢呐参加了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举行的文艺晚会,与俄罗斯防部红旗歌舞团同台献艺。同年7月22日,子长唢呐在第七届全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比赛中,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09年,子长唢呐应邀远赴英国参加了第60届爱丁堡军乐节的演出,成为延安市走向世界的一大特色文化品牌。同年,子长唢呐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子长唢呐又远赴俄罗斯参加莫斯科国际军乐节的表演。2013年12月23日,子长唢呐表演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子长唢呐既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成为了展示子长发展的“文化名片”。

涉及乐器

长唢呐(拼音:cháng suǒ nà)是朝鲜族双簧气鸣乐器。古称大平箫、太平箫。又有唢呐之称。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

猜你喜欢

由 八日蝉 于 2022-06-13 整理
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向世界生动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增添了独特魅力。
阅读全文 >>
由 青鸟 于 2022-04-27 整理
从出生“音乐世家”的农家娃,到庆阳唢呐市级非遗传承人;从“灌耳音”到30多种乐器“信手拈来”;从农村“顾事”到登上央视大舞台,今年42岁的翟立鹏凭借着对民族音乐的痴迷一路走来,付出了努力与汗水,收获了鲜花与掌声。
阅读全文 >>
由 vespa 于 2022-02-23 整理
20世纪50年代后期,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艺术学校改革制成二十一孔加键长唢呐。
阅读全文 >>
由 茯苓 于 2022-02-23 整理
长唢呐,古代用于军事活动中,凡行军打仗、冲锋陷阵、胜利凯旋等都要吹奏唢呐,是军队中主要的吹奏乐器。朝鲜三国时期(1世纪至7世纪)已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是宫廷三大乐部“唐部”乐器之一,民间则在农闲之际或庆丰收时使用,既可自娱性独奏,又可为歌舞伴奏。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