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 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的曲调,而其中乐器结构和演奏风格最为独特的是唢呐和三弦。
白族唢呐与汉族唢呐构造不同,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簧片短而较硬,低音浑厚、稳健,亦能跃上更高音区。音域宽广,乐曲结构较多地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具有明亮、粗犷、强烈的独特风格。白族唢呐吹打乐不仅用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庙会等活动,还是传统白剧"吹吹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时也为民歌伴奏,甚至用于生产劳动的伴奏,如"栽秧会"时,整个栽插活动都在唢呐伴奏中进行。民间流行着表现喜庆、祭祀、欢乐、哀伤等各种情调的丰富曲牌,如"栽秧调"、"大摆队伍"、"龙上天"、"仙家乐"、"蜜蜂过江"、"哑子哭娘"、"跌落泉"等等,流行至今的达上百首之多。
三弦,也是最牵动白族人心的又一种乐器。白族三弦有大、中、小三种,基本结构与汉族三弦大同小异,但音质和演奏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大三弦音质浑厚,主要用于白族民间曲艺"大本曲"的伴奏,同时也有着《大摆三台》、《小摆三台》等独立的器乐曲。中音三弦,又称龙头三弦,是白族民歌的主要伴奏乐器。龙头三弦采用"二指演奏法",主要用食指和中指按弦,音色柔美,如怨如诉,最善于表达缠绵委婉的感情。此外还有小三弦,长度不足二市尺,演奏多用揉弦指法,善于发挥每个音符的余音和波音,音色有类于古筝而更显得轻妙柔和,有"月光曲"、"埂子调"等代表曲目。
南诏一统广大疆域,集合了众多的民族,为“俗好饮酒歌舞”的各民族乐舞的发展,培育了肥活的土壤。同时,官方又设置了“慈爽”爵位,促进了礼乐制度的建立。这时期,宫庭内设有会乐和仪仗队伍,官方宴乐时“以笙推杯劝爵”的舞乐之风极为盛行,再加上统治阶极积极倡导民族文化的交流,西北少数民族的龟兹乐,东南亚一带的骠国乐,弥城国乐以及盖罗缝、赞普子、菩萨蛮等,一时成了民间和宫迁的流行乐舞,为坦步促进和发展民间乐舞创造了条件,从而出现了集音乐之大成的南诏奉圣乐。在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0六月曾在长安演出,震动了整个唐王朝都城,历载史册。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入京献艺活动中规范最大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