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更多人传承的南溪哈号非遗传承人郭道明

210次浏览 · 由 黑猫不是喵 于 2022-04-11 整理

“嘟嘟呜——呜嘟嘟——嘟呜嘟呜嘟呜呜——”清脆的声音,从一个类似宝塔的东西中发出,霎时吸引了周围的人。“这是哈号,一种古老的乐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溪哈号代表性传承人郭道明轻轻抚摸着自己的“伙伴”说,春节期间,他会到乡镇上去表演,让人们重新体会这种传统民俗。

已有2000多年历史

哈号是曾经流行于川南农村的乐器,相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传说在宜宾市南溪区福溪口一带,曾是僰人主要寄居的僰道县。每到劳作之余,僰人会吹竹为乐,欢庆丰收。这种用竹子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响亮如号。后来,在部落祭祀或发动战争时,僰人就会吹奏这种乐器。又因僰人姓“哈”,所以后人把这种乐器称作“哈号”。

这种原生态民间竹号,由于号音清纯简易、清新明快,备受人们喜爱,每逢集会、节庆等重大场合时都要吹奏。

郭道明记得,小时候,一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砍竹子制作哈号,“从腊月间到正月十五,大人们会走村串户演奏哈号,有时还要进行比赛。”比赛也很有意思,两村的人被长江相隔,站在山头上,相互看不到,只听见哈号声从江对面传来,号声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好似在对山歌,交流着情谊。

希望有更多人传承的南溪哈号非遗传承人郭道明

每到春节,就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他们常常跟在大人们身后,拿着大人们制作哈号剩下的竹梢,学着吹哈号。就这样,郭道明从7岁开始学习哈号,没两年就学会了。中气不足吹不响 “哈号的制作也有讲究。”郭道明说,要用南溪当地出产的慈竹,这种竹子空心大。“最好是用腊月未出叶的嫩慈竹,一根竹子可以制作从大到小3至4个哈号。”

原来,哈号是利用竹子自然的竹节,每节的一头削薄,然后一节节插入成型,最后端有一个专门的“叫口”(哈号的发声器)。由于前面大、后面小,看起来像一座宝塔,也像过去的土话筒,有很强的扩音能力。“长短哈号的声音不同。”郭道明说,长哈号的声音听起来像洞,能传播到很远,近听浑厚,远听嘹亮。短哈号的声音类似笛子,传播不是太远,近听响亮,远听共鸣不大。“最长的哈号能达到4米以上,要用竹子20节左右。最短的哈号像未出土的竹笋一样,仅有33厘米。”

郭道明告诉记者,哈号的号声是以“呜嘟”、“呜嘟嘟”和连续的“嘟嘟嘟嘟嘟”等曲调组成,可以形成轻快、悠扬、激越、雄浑、高昂等不同感觉。吹奏者的舌对“叫口”的弹压位置、轻重、速度等,影响着哈号的发声。吹奏者的中气相当关键,如果中气不足,又没掌握巧力,那根本吹不响哈号。“吹哈号高手,一口气能连续吹出20多个‘嘟’,并且声音圆润。”

希望有更多传承人

随着社会的变迁,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哈号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现在,全南溪只有30多人会吹哈号,能亲手制作的更寥寥无几。

郭道明退休前曾任南溪县罗龙镇文化站站长,他发现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哈号,于是决定要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2000年,郭道明开始正式收徒。第一个上门求教的是李青云,他常看见郭道明在河边吹哈号,听着听着就产生了兴趣。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很努力,一年后就掌握了技巧,能够与郭道明一起合作表演。可惜的是,5年前他因病去世,郭道明失去了好徒弟和好搭档。

后来,郭道明又将技艺传给儿子,将他培养为传承人。同时,郭道明又多方征集爱好者教授技艺,音乐教师、文化馆工作人员都成了他的徒弟。他打算在文化馆开办哈号班,并到中小学去普及哈号。

与此同时,郭道明还发明了用哈号模仿动物声音,“鸡叫、狗叫、百鸟之音都可以。”他还在和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的音乐家一起挖掘、合作打造哈号,准备创作一部音乐片,建立起一支哈号队伍。

涉及艺术家

郭道明, 南溪县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哈号”传承人, 多次参演中央电视台节目。
阅读全文 >>

涉及乐器

哈号(拼音:Nán xī hā hào)是一种几近失传的乐器,为瑶族先民所创,与瑶族乐器中的角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嫩竹削制而成。

猜你喜欢

由 F.JCLOVE 于 2022-06-02 整理
在合江县车辋镇有一位手艺人杨松林,他用一根竹子制作出了一种叫花号的民间乐器,这种乐器音调独特,音质浑厚,吹奏时发出悠远的声音响彻山间。
阅读全文 >>
由 茯苓 于 2022-04-11 整理
相传,古时僰人劳作之余欢庆丰收,取竹为号,吹竹为乐,多在腊月、正月十五等具有代表性的节日里吹奏。
阅读全文 >>
由 离去之原 于 2022-04-11 整理
据《南溪县志》等史料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僰人主要寄居于长江之滨的僰道县,即今天的南溪区福溪口一带。
阅读全文 >>
由 默妍 于 2022-04-11 整理
南溪哈号是南溪一种古老民间吹奏乐器,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自娱自乐的道具之一,独具地方特色,已有2000多年历史。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