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鞍山虚琴室传承非遗古琴传统文化

137次浏览 · 由 阿弥 于 2022-05-06 整理

君子以琴书自娱,有“移床就日檐闲卧,卧咏闲诗侧枕琴”、“七弦真得趣,万卷足生涯”的诗句,让人心驰神往。

在辽宁鞍山就有这样一个地方,素墙青檐,院内池塘不大,莲下鱼儿追着水中云影引人驻足,门前一丛茂盛小毛竹映着墙上刻有『虚琴室』的小木牌显得格外不同。虚琴室的张岩老师介绍道,『虚琴室』取自《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是自己十年前从外资企业辞职创办的古琴传承工作室,很小众,也很有性格,有着“四不收”的规矩,即小孩不收、人品不端不收、哗众者不收、求名利者不收。古琴馆应该想办法多去吸引学员才是,虚琴室“规矩”不少,颇显另类。

辽宁鞍山虚琴室传承非遗古琴传统文化

虚琴室作为中国古琴知名流派——泛川派顾氏古琴传承人创办的琴馆,不乏出演宣传机会,但它很少参加活动,也鲜见其宣传。张岩老师透露,这样做是因为古琴的品性使然,我们应该尊崇古琴的清微淡雅,敬重抚琴与听琴之人和静恬淡的情韵与高节,仔细品味琴声里面蕴含着古代文人的清雅意境。琴和书在古代就是文人的符号,或者说是文人的两种精神寄托,都是不能割舍的。琴和书都饱含文人的情感,琴就是古琴,书有书籍和书法两层含义,它们在精神上相互促进相互升华,“琴书相和”就是这个意思。古琴和静清远、古淡恬逸,凝聚着文人的精神追求,有着“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般的洒脱,声音与格调无不透着文人的风骨。作为文人音乐的代表,随着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也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社会遗忘。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个过去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短短二十年,古琴从不为人知,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热闹之余,却发现如今很多人已无古人习琴的心境,粘染了当下社会浮躁习气。教授者,沽名钓誉胡乱创新有之、脱离基础吹嘘速成有之、冠以各式协会名头博人眼球有之,不一而足;习琴者,赶时髦追时尚者有之、求登台求考级者有之。很少有人在意古琴的人文精神,安安静静潜心读书,追求“琴以修身,书以立命”,思考古代文人追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心系苍生的精神情怀。二十年来,古琴经历着寻根、创新、传承的轮回,如今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坚持秉持传统古琴理念,内敛深沉,感受古人意趣,把最本源最传统的古琴传承下去。

虚琴室每年都要在内部举办多场雅集,形成了“乘物游心”“琴书相和”“蜀脉薪传”等雅集主题系列,为鞍山、辽宁爱好古琴、爱好诗书的人们提供更多交流机会。让人们在琴声中体会“放浪形骸之外,乐琴书以消忧”、“激清响以赴会,何弦歌之绸缪”的清雅意境。

涉及乐器

古琴(拼音:Gǔ Qín)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猜你喜欢

由 烟雨燕双飞 于 2025-01-08 整理
随着寒冷的冬季降临,气温骤降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对古琴这类精致的传统乐器提出了特别的保养要求。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其音色之美、韵味之悠长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为了确保在冬季也能保持最佳状态,让这流传千年的雅韵继续在寒冬中回荡,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保养技巧。
阅读全文 >>
由 愛 于 2024-11-14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长河中,《春晓吟》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古琴曲。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无数古琴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全文 >>
由 F.JCLOVE 于 2024-11-11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长河中,古琴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一席之地。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获麟》作为古琴曲目中的珍品之一,其背后的故事和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
阅读全文 >>
由 亦寒 于 2024-09-08 整理
《长清》是中国传统古琴曲目之一,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阅读全文 >>
由 凉凉月色 于 2024-09-07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碣石调·幽兰》是一首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琴曲。这首曲子不仅因其悠远的历史背景而引人注目,还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