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二胡制作技艺——苏州二胡匠人的别样情结

166次浏览 · 由 小埋 于 2022-03-20 整理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斑驳的厂房,敲凿声叮叮咚咚;二胡零部件分门别类地堆放在各处,地上散落着木料和半成品;十几位工匠各司其职,埋头为即将完工的二胡磨光、刷漆……

坐落于苏州市相城区北桥街道庄基村的苏州相城区江南民族乐器厂,古朴得仿佛让人嗅出岁月的味道。两根弦,一把弓,蕴藏着变化无穷的音律和细腻绵长的情结。

“60后”俞惠芳与二胡相伴超过20年。在此之前,他当过8年木匠,不仅磨炼了手艺,更让他对钻研木头产生了浓厚兴趣。不管是花鸟虫鱼还是样式繁复的古典家具,只要俞惠芳仔细琢磨一番,总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作为乐器厂“掌门人”,俞惠芳说自己结缘二胡是“无心插柳”。1989年,俞惠芳在一家乐器加工厂担任送货员,开始了与二胡的缘分。他在送货的空余时间凭着自己当过木匠的手艺学着试做二胡,没过多久,居然做出了与加工厂品质不相上下的二胡半成品,获得厂里技术人员的肯定。于是,加工厂给他下了一批订单,从那时起,俞惠芳与妻子一起,开始了近10年的代加工生涯。

时光在日复一日的敲击、打磨中流转,俞惠芳的二胡制作手艺日臻成熟,到1998年已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他招聘了3位有经验的师傅,自立门户,开始“单飞”。

虽然只是小作坊,但俞惠芳带领大家在原材料挑选和设计制作上精益求精,并加强销售及售后服务,逐渐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从买回一截原木开始,首先要经过2至3年的晾干;随后历经砍、锯、刨、削、锉、镂、钻、铰、磨等200多道工序,加工成半成品;还要再放1年多,最后蒙皮、油漆、装配……每一道工序都堪称是一次艺术创造。”俞惠芳说。

保护、传承二胡制作技艺——苏州二胡匠人的别样情结

俞惠芳在进行二胡零部件初加工。

2002年,乐器厂由个体经营转为私营企业,并成为国家二胡定点生产厂家,年产二胡近5万把,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

2014年,活力四射的“新鲜血液”注入乐器厂。俞惠芳的儿子俞晓伟从加拿大学成归来,与父亲一起开始新的“创业”。

1987年出生的俞晓伟主要负责乐器制作和设计,在他看来,手工艺品表达出的审美观念与思想价值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设计和制作也要与时俱进。“将古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与实际生活和时尚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现代表达激发新的生命力。”俞晓伟说。

保护、传承二胡制作技艺——苏州二胡匠人的别样情结

俞晓伟在制作二胡。

眼下,乐器厂占地3亩,拥有约20名工人,除二胡外,还开辟了沙球、板胡、快板等多元产品。俞惠芳说,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民族乐器,许多学校开设了乐器课,厂里订单来不及做。

为保护、传承二胡制作技艺,2021年,俞晓伟被确定为第八批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工艺品生产提供了创意来源。接下来,乐器厂将推动传统工艺与智能制造相融合,激发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俞晓伟说。

涉及乐器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猜你喜欢

由 汤圆 于 2025-04-10 整理
在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当经典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与二胡相遇,便产生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
由 苏肆 于 2025-03-11 整理
在二胡艺术的璀璨星河中,《月牙五更》如同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无数听众。这首乐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五更调”,而是作曲家刘明源先生以东北民歌《月牙五更》为素材,融合了戏曲音乐元素创作而成的一首二胡独奏曲。
阅读全文 >>
由 尼禄 于 2025-02-27 整理
在20世纪70年代,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一首蒙古族风格的二胡曲——《草原新牧民》。这首曲子不仅是对内蒙古大草原壮丽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年轻一代牧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他们乐观、愉快心情的赞歌。
阅读全文 >>
由 象牙山首富 于 2025-02-14 整理
《苗岭春早》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二胡名曲,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了中国西南部苗族人民的生活景象和自然风光。这首曲子不仅展示了二胡这件传统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通过音符传达出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律动。
阅读全文 >>
由 夜夜 于 2025-01-02 整理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深受乐手们的喜爱。然而,由于其结构材质主要为木材和蟒皮等天然材料,因此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尤其是在温度骤降、空气干燥的冬季。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