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棠潜心研究、传承棠湖埙制作技艺——埙声悠悠传古韵

254次浏览 · 由 迦夜 于 2022-05-11 整理

朴树棠潜心研究、传承棠湖制作技艺——埙声悠悠传古韵

朴树棠潜心研究、传承棠湖埙制作技艺——埙声悠悠传古韵

形态多样的埙

朴树棠潜心研究、传承棠湖埙制作技艺——埙声悠悠传古韵

在陶坯上雕刻古代纹饰

朴树棠潜心研究、传承棠湖埙制作技艺——埙声悠悠传古韵

朴树棠检查埙的品相

体形“大如鹅卵、小如鸡子”,声音悠远缠绵、如泣如诉。它是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埙。

“我国古代乐器统称‘八音’,依不同材料区分,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8类,埙就是‘八音’中的‘土’。”4月25日,记者在宁津县职业中专见到了朴树棠,提到埙,他侃侃而谈,“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它抱朴守拙、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机缘巧合扎根宁津

今年60岁的朴树棠是吉林省梅河口市人,出身陶艺世家。现任德州学院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宁津县职业中专陶瓷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授。“我最早来德州是受梁子黑陶的邀约,机缘巧合下来到宁津,接触并喜欢上了埙这种乐器,于是在宁津扎根,一住就是15年。”朴树棠说。

相传,古时候人们常把绳子系在一块石头或泥球上,投掷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投击猎物时,空腔就会产生哨音,受此启发,古人制作了类似的乐器“陶响铃”,早期的埙便有了雏形。到了汉代,埙进入鼎盛时期,西汉已经能制作七孔埙,为至尊至贵的皇家钟爱独有。隋唐以后,习埙之人减少,埙乐逐渐衰落。宋朝以后,平民音乐艺术开始活跃在勾栏瓦舍,古雅的埙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清末,吴浔源复制出殷代五音孔陶埙,依古琴减字谱的办法编纂了国内唯一一本埙谱——《棠湖埙谱》,这才揭开了埙的神秘面纱。

一边说,朴树棠一边拿出《棠湖埙谱》。吴浔源,字棠湖,是宁津县小店乡王庄人。埙谱中绘有埙图,标明了指法,阐述了吹奏方法,记写了《北寄生草》《新梁州序》等乐曲。“这本埙谱对于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本难得的珍贵史料。我能对埙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很大程度是受这本埙谱的影响。”他说。

传承技艺醉心制埙

在陶埙的制作流程中,可大致分为制坯、烧制、调音3道工序,其中,制坯关系到整个埙体的定形定音,尤为重要。

“制埙,首先要找到上好的陶泥,在石板上反复揉摔去除杂质和气泡,随后拉成坯,再将埙坯晾干至不沾手,方可开孔定音。为了找到好泥,我实地考察过鬲津河、徒骇河等河流两岸,试验后才最终选定了鬲津河的河泥。”朴树棠说,鬲津河的河泥黏性强、透气性好,非常适合陶埙制作。

埙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多次调音。埙坯做好后,就进入打孔、初调音阶段。朴树棠拿出工具,开始根据手型在埙坯上打孔。这些工具都是他自己制作,大大小小的有数十件之多。“先钻小孔,然后一点点扩大、一点点校音,还得用砂纸细细打磨,根据变化随时调整。”他说,这是制埙工序中最需下功夫的阶段,要求匠人必须具备一流的音乐知识和演奏水平。

土火脱胎,悠然天籁。调校好音准的干坯入窑、浴火烧制,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烧制过程要把握好火候与温度,烧制10小时左右、温度要控制在975至1050摄氏度之间。“陶泥在烧制过程中会收缩,天气的干燥潮湿也会影响它的收缩程度,就像青花瓷必须要等到阴雨天烧制一样。这些细微的差异只有经验非常丰富的制埙人才可控。”朴树棠遗憾地说,“10个里能出2个演奏级别的就算不错,前几天做的十几个,唯独那个裂缝的音质最好。”

出窑后的陶埙要再一次精调音准音质,让每一个音准音色更有张力。最后经过抛光美化,一件精美的乐器埙才算完成。

公益教学弘扬国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的这句话,常用于男女之间表达爱意,对朴树棠来说,用来形容他对国乐的热爱与眷恋同样恰如其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具有独特的音色、表现力和风格,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更能引发听众的共情体验。”

带着这份情感,他和夫人郎爱坤决定,每年拿出100天以上的时间开展公益教学。棠湖小学成了他们“播撒种子的良田”。

棠湖小学自建校之初便以陶埙作为校园特色。学校每周两节音乐课,其中一节,五六年级学生学习陶埙演奏和制作、一至四年级学生学习六孔陶笛、十二孔陶笛,为今后学习陶埙打基础。“我把制作的陶埙免费送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习、吹奏,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朴树棠说,除了陶埙,他还给这群孩子赠送了陶笛、陶鼓等,帮他们组建了一支古陶乐队。去年年底,棠湖小学收到了央视“中华礼乐”春晚节目组的邀请函,把他们演奏的《苏武牧羊》展现给全国观众。

“孩子们从接触到喜欢,慢慢就会喜欢一辈子,就会去弘扬国乐。”朴树棠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喜欢上了这些陶制乐器,他希望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让更多人感受到古埙乃至传统国乐的魅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尽点绵力。

涉及乐器

埙(拼音:xūn),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由 晚荣 于 2025-01-16 整理
埙,作为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其保养在冬季尤为重要。正确的保养方法不仅可以延长埙的使用寿命,还能保证它在演奏时能够发出最纯正、最美的声音。
阅读全文 >>
由 愛 于 2023-06-28 整理
2022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棠湖埙谱译注》,近日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对我国第一部埙乐谱《棠湖埙谱》的首次系统整理与校译。
阅读全文 >>
由 小饼干 于 2022-08-26 整理
逅浪漫陶埙,慢品非遗文化。埙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迄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陶埙演奏技艺项目被列为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阅读全文 >>
由 薄暮 于 2022-06-30 整理
而在我们德州市宁津县就有一位制埙人——朴树棠,他是棠湖埙制作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天我们就来到了朴树棠的工作室,一起来感受埙这种“土”乐器的独特魅力。
阅读全文 >>
由 不知桃夏 于 2022-06-20 整理
为保护和传承古埙演奏技艺,由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授权设立的非遗古埙传习推广机构“埙乐坊”6月12日正式开班授课,并同时在厦门市鸿山书院举行揭牌仪式。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