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制而复雅正 慕古名而扬千古:古琴大师陈焕军荣获第五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

178次浏览 · 由 孤勇者 于 2022-04-11 整理

备受河南省民间文艺界关注的第五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获奖名单公布,濮阳古琴大师陈焕军榜上有名。

追古制而复雅正 慕古名而扬千古:古琴大师陈焕军荣获第五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

第五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共设五大类奖项,分别为民间文艺成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民间文学作品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此次共评出39个奖项,其中民间文艺成就奖6个(含终身成就奖和个人成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4个、民间文学作品奖6个、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19个、民间艺术表演奖4个。

陈焕军系河南濮阳人,第九代和锦堂古琴传承人,和锦堂古琴坊源于乾隆年间。陈焕军秉承陈氏斫琴工艺,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对古琴的槽腹内部处理、木材应力,有着独到技艺和理解,其斫琴技艺独特,风格多样,制作繁杂,技艺难度极高。选材均用风干百年以上的老木材及天然大漆,材质上乘,所用制琴工艺流程皆沿古法,三百余道工序,精雕细琢。由于严格的制作技艺,“和锦堂”制作的古琴音色圆润、清亮、浑厚、古朴。

2017年,陈焕军荣获“中国好古琴——全国古琴制作交流展示大会铜斫奖”。2019年,受邀赴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参加中文日活动,和锦堂古琴被联合国大使王群、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等人收藏。“和锦堂古琴”还被评为“河南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小江说:陈焕军老师做人斫琴都有很高的修为,体现了孔子主张的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做人境界 。一张琴三百多道工序,须经3年的磨炼,细心呵护守望,最终才华丽登场,陈老师斫琴的辛苦历程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大工匠精神。

据悉,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是河南省民间文艺界的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对于推动河南省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丰富大众社会文化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和锦堂里有古韵——记斫琴大师陈焕军的传承之路

乐圣师旷演奏《阳春》《白雪》,吸引飞鸟、通达神灵;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年传颂、不绝于耳……抱琴看鹤、琴剑飘零、琴心剑胆、琴歌酒赋、鸣琴而治等成语,更是增添了古琴的浪漫色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极富崇高地位。

追古制而复雅正 慕古名而扬千古:古琴大师陈焕军荣获第五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琴棋书画,古琴始终位居首位,背后蕴含着绵延千古的文化意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名列其中。

龙都濮阳,伏羲故里,颛顼遗都,仓颉之乡,“中华第一龙”的发源地,也是著名斫琴大师陈焕军的家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陈焕军秉承家传,爱琴如命,将制琴作为毕生事业,深谙琴之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从业30余年,认知、涵养、阅历、品德日臻完善,渐蜚声业内,闻名海内外。

今逢盛世,百业兴旺,文艺繁盛,高雅韵味的古琴越来越受到喜爱和欢迎。一张古琴,来之不易,离不开斫琴师无数次的打磨。陈焕军介绍道,“斫琴工艺极其复杂,包括选材、造型、槽腹、刮灰、打磨、上漆、试音上弦等300多道工序,全部纯手工完成,从选材到成品,耗时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

陈家世代斫琴,陈焕军严格恪守古老的设计理念,谨遵世代坚守的古琴规制。在他看来,古琴本就是一种崇尚自然的设计,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琴头”上部为额,额下端镶有架弦用的硬木称为“岳山”。岳山边“额”的一侧亦镶有一条硬木,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下有七个“琴珍”,用以穿系琴弦。琴头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腰下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龙龈”,“龙龈”两侧边饰为“冠角”,或称“焦尾”。琴的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中部较大为“龙池”,尾部较小为“凤沼”,内有“天柱”、“地柱”两根音柱,这叫上山下泽,有龙有凤。七根弦上起“承露”,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追古制而复雅正 慕古名而扬千古:古琴大师陈焕军荣获第五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

一张好琴,往往直透人心。陈焕军的妙手匠心,则源自上百年的传承。

清乾隆年间,高祖陈得元随师傅在京城制作古琴,因为人诚实、心灵手巧、技艺超群,颇受琴界人士喜爱。后来,陈得元自立门户,京城大腕文人为其起名“和锦堂”,寓意深厚,至此古琴制作技艺逐渐炉火纯青,广受爱好者慕名渴求。

后因兵荒马乱,为赡养父母,陈得元回归故里,在郑州继续开办“和锦堂”琴坊。第二代传承人陈守正,得到家父指点,习得斫琴技术。

第三代传承人陈秀山严守祖传技艺,熟练掌握了300多道制作工序,制作的古琴声音清脆、顺滑光润。第四代传承人陈爱书多才多艺,斫琴技艺高超,演奏艺术也颇有建树。第五代传承人陈焕军自幼随父学习斫琴技艺,积极探索斫琴难题,系统掌握了“和锦堂”斫琴300 多道工序,突破了原始无法超越的瓶颈,斫琴技术更加完善。

古琴承古今,和锦扬美名。“和锦堂”古琴坊,斫制技艺纯熟,风格有素髹、彩髹之别,有文人琴、练习琴、膝琴、坤琴等,形制有伏羲、神农、仲尼、凤势、蕉叶、连珠、落霞等20多个,音色圆润、清亮、浑厚、古朴。“和锦堂”斫琴着重选择良材,尤以几百年或上千年的老房梁为最佳,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无虫蛀等缺陷的梧桐或杉木制作,以质地坚硬的梓木等木材为底板,有些琴材还须入水浸泡、蒸煮、晾晒、烘干。木坯制作完成后,刷靠木漆,干之披布,上粗灰、中灰、细灰、再揉灰,经过多次打磨修正后,上第一遍大漆,复之六遍水砂打磨修整,楷清上七八遍上光漆,一次次的修整待干,做好一床琴平均需三年光景。

用心精至自无疑,千万人中似汝稀。近代中原频遭战乱和灾害,古琴文化中心逐渐偏离,多在北京、江苏、浙江等地传承,中原地区古琴制作者甚少,而陈氏族人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都在一直坚守发扬。

2017全国古琴制作交流展示大会,陈焕军制作的“和锦堂”蕉叶式古琴,被中国民管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等单位评为“中国好古琴”铜斫奖。近年来,陈焕军陆续受邀参加河南“一琴一曲”开幕展览、中原油田民族音乐会、大相国寺“梵音传承”中秋佛教音乐会、“古琴文化润卫辉”首届古琴艺术文化展活动、中国古琴新年音乐会濮阳站、“清明时节忆故人”音乐会、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鹰城古韵”平顶山市首届古琴艺术节、“琴润·濮上”古琴音乐会等。每次参展,陈焕军总是身着古装、正襟危坐,充满敬畏之心。

弹奏古琴,泛音空灵清越,散音松沉旷远。陈氏古琴代代有新人,陈焕军的大儿子、儿媳都在做琴,二儿子陈耀顺则专注弹奏。近年来,陈耀顺曾先后参加上海古琴交流会、中日韩民族音乐专场音乐会、中国古琴新年音乐会、第三届“元白杯”获优秀演奏奖、维也纳“中文日”演出活动、“琴润濮上”古琴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族音乐传承日”交流演出、“端午云上”音乐会、天津雅集交流、“大河恋歌”首演、“樂詠中华”专场音乐会等,声名鹊起。

上世纪80年代初,清丰老乡王琦自台湾返乡定居,他解放前随军到台湾工作生活,从事豫剧编剧及伴奏工作,返乡后被安排到清丰县文化馆。一日,王琦费了许多周折找到陈爱书,告诉他居台期间,他曾访过一位喜欢豫剧的上校老团长,刚进家门,老团长就小心翼翼地抱出一个长盒子来,打开盒子见是一张古琴,上面刻有“和锦堂”三个字。老团长说自己在郑州驻军时,一个好朋友送给他的,称这是你们濮阳人制作的古琴,不知道这个“和锦堂”琴坊还在不在。王琦就把这个事记在了心中,还写到了日记里,他为濮阳有这样的古琴品牌感到高兴。陈爱书听了王琦的话很感动,后来还告诫子孙一定得把“和锦堂”牌子传下去,再苦再难也得做好古琴。

正是那段经历、那个故事,让陈焕军更加对古琴视若生命,对艺术视为族谱,从苦苦坚守到名扬天下,从耳濡目染到一代琴师,追古制而复雅正,慕古名而扬千古,不违祖训,不负祖德,专心古琴,以身许艺。古音依然悠扬,和锦堂的故事还在精彩上演。

涉及乐器

古琴(拼音:Gǔ Qín)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猜你喜欢

由 愛 于 2024-11-14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长河中,《春晓吟》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古琴曲。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无数古琴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全文 >>
由 F.JCLOVE 于 2024-11-11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长河中,古琴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一席之地。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获麟》作为古琴曲目中的珍品之一,其背后的故事和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
阅读全文 >>
由 亦寒 于 2024-09-08 整理
《长清》是中国传统古琴曲目之一,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阅读全文 >>
由 凉凉月色 于 2024-09-07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碣石调·幽兰》是一首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琴曲。这首曲子不仅因其悠远的历史背景而引人注目,还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阅读全文 >>
由 薄暮 于 2024-09-06 整理
《鸥鹭忘机》是一首流传久远的古琴曲,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与自然融合的理想境界。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