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先生1895年2月出生于江苏江阴。他的一生,始终致力于探索民族音乐的发展,改革国乐、弘扬国乐,使之“与世界同步”。
我们纪念刘天华先生,就是要传承他的执着追求精神。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蔡元培先生提倡的“美育”以及“促吾国乐音乐之改进”的影响,刘天华立志改进国乐。他在“国乐改进社”成立时写道:“果尔,则吾人一方面为黄帝之子孙,不能继续发扬家乐,固无以对数千年之先哲;一方面为人类一分子,仅能食西人造成之果,而不能贡献我先哲造成之果于人类,亦何面目与他国之人握手为铸哉。”刘天华希望新的国乐是能够“唤醒一个民族的灵魂的音乐”,他热切地期盼国乐有一天能“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这种欲使中国民族音乐立于世界之林的远大抱负和执着追求,是一代爱国音乐家的共同目标,也是我们今天应努力奋斗的目标。为了寻找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提高民族音乐的地位,刘天华一生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其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尊崇和传承。
我们纪念刘天华先生,就是要弘扬他的革故鼎新精神。刘天华对国乐的改进方面所作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民族乐器的改革,尤其是对二胡、琵琶等乐器的结构及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改革。二胡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流传到中原后很多年,其技法却一直没有大的发展,用途仅局限于民间歌舞、戏曲及宗教音乐的伴奏,被视为粗鄙低贱、不足以登上大雅之堂的俗乐器。可刘天华先生认为二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可挖掘的潜力,他冲破封建传统,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多方请教,在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结构和演奏技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他在继承二胡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创造性地融进二胡演奏,将二胡传统的三把位扩展到七把位以上,拓宽了二胡的音域,发展了二胡的弓法和指法,并把二胡的记谱和演奏技巧规范化,这些技术革新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了二胡的音乐表现力。
我们纪念刘天华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的创新创造精神。刘天华秉承“一国的文化,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创新创造理念,冲破传统的束缚,吸取外来技法进行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应用于民族器乐创作的人,掀开了民族器乐发展的新篇章。他创作的《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等10首二胡独奏曲,和《歌舞引》《虚籁》《改进操》等3首琵琶曲,是我国民族器乐库的艺术瑰宝,每一首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久盛不衰。他还借鉴小提琴的教学方法,对民族器乐科学教学体系进行有益探索,编写了47首二胡练习曲和15首琵琶练习曲教材,使国乐教学由过去的以师徒手传口授为主,转向循序渐进地进行技法训练的科学教学方法,开启了中国现代二胡音乐艺术的新纪元。
回顾刘天华先生的一生,他推广普及国乐教育,中西结合改良二胡技法,精心创作演奏名曲,深入推进音乐创作、教学、演奏和乐器改革,为中国国乐带来了生机、开拓出了新天地,把本来平庸低微的二胡带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民乐的主角,推动二胡登上高等专业教育、演奏的音乐殿堂,史开先河。他的音乐情怀和人格魅力,深深铭记于我们心中;他对音乐改良的执着和坚定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创新创造和奋斗精神,始终鼓舞我们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