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开幕式的“顺意姑娘”

130次浏览 · 由 茯苓 于 2022-03-10 整理

3月8日中午,“鸟巢”体育场1号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二胡演员俞彧戴着黑色镜片来回张望。因为先天性白化症双眼视力不足0.1,俞彧看不清访客的面貌,但雪白的脸庞上,仍然浮起微笑。本月4日,她完成冬残奥会开幕式暖场节目的《在美丽的冰雪里》《丝路随想》和会徽展示环节的“放风筝”表演后,又和团队紧密鼓地投入到冬残奥会闭幕式节目排练中,她告诉记者,前一天一直排练到晚上十二点。

冬残奥会开幕式的“顺意姑娘”

“努力与陪伴”

“我可能总是嘻嘻哈哈的,才看起来更年轻吧。”俞彧笑着扯了下熊猫形状的帽子边沿,一缕白色头发溜了下来。她1991年出生于甘肃张掖,患有先天性白化症;因为白化症让人缺失黑色素,所以导致皮肤和毛发是异于常人的白色,并使双眼视力不足0.1,且无法通过眼镜等手段进行矫正。

俞彧轻声说,“先天性的,不好改。但要感谢现在的高科技,你看,现在手机上的屏幕可以调大三倍字体。”俞彧手机屏幕上的每个字,都超大,她说,“差不多每看半个小时屏幕,就要歇歇眼睛。”

俞彧说,自己上小学期间,因为特殊的外貌,经常被同学和家长误解为是有传染病的孩子;因为较弱的视力,写字时脸需要贴着作业本;每次写完作业后,鼻子上都蹭了一层铅笔灰;老师了解到自己的情况后,就说可以因为有“特殊情况”不交作业。

“但是,我有一对严厉又慈爱的父母。父母绝不认可这种‘特殊情况’,更不允许我妥协于自己的‘特殊情况’,就算是写得慢、写得费力,也必须像其他同学一样,按时完成作业。另外,父母还有意开导我学会接纳和分享,鼓励我走出家门结识更多朋友。”

对俞彧来说,父亲是她成长路上的一盏引路灯,“因为视力太差,我看不清乐谱上写的内容,爸爸就帮我抄写大字谱,将每一个音符都写成火柴盒大小。所以跟别的小朋友不同的是,我每次上课,都带着一摞A3手抄大字谱。”

“为什么要学一件乐器?爸爸说,女孩子学习乐器可以提升修养,爸爸还说,无论我的外貌是否会被大家接受,人一辈子的朋友来来去去,但手里的这件乐器既可以倾听,又可以倾诉,它将会更长久地陪伴我。”

“顺意姑娘”

“努力与陪伴,会带给人力量。”俞彧的努力没有白费,2005年,14岁的她在甘肃省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演奏二胡作品被选送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经评定,她成为了艺术团最小的演员。

“但在加入艺术团的初期,感觉到自己的技艺不能满足演出的高要求。明明练习得非常努力,可每次排练还是会出现各种失误,为此我私下里经常偷偷委屈地哭。在专业课老师的帮助下,我每天第一个走进琴房,最后一个离开,用更多的练习来克服失误。”

2009年,俞彧为了提升自己文化修养并且学习从小就喜爱的播音主持专业,进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培训班。“在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有两个,一个是因为我的视力太低,看不到提字器,每次上镜前都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把内容全部记住。另一个障碍是由于我的眼球震颤,眼睛无法对焦镜头。换句话说,从画面上看到的我,总是在看别处而不是镜头,这是低视力导致的。甚至有次因为没看镜头没有通过考试,我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对我的打击非常大。后来,靠着一股一定要做好的倔劲,想尽办法去练习自己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无数次的调整和纠正,即使我实际上看不到镜头,也要假装在看,也要以假乱真,达到上镜的标准。”

冬残奥会开幕式的“顺意姑娘”

俞彧说,2011年,一次艺术团的演出刚好需要加入主持人的表演,经专家和领导评定,她开始担任艺术团的主持人。目前,她已经随团出访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千余场。期间多次完成过国家重要演出任务,曾获得塔吉克斯坦外交部颁发的“文化交流大使”,多次受到各国领导人及重要官员接见。

在艺术团,俞彧还收获了爱情。2012年,俞彧遇到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音乐指导梁喜明,之后他们一起到北京顺义居住。有一次,她在网上看到了顺义社会福利院中的孤儿们,于是就和丈夫梁喜明一起主动找到顺义的光爱学校,以公益大使的身份,为社会福利院的孩子们教授音乐。2018年,在北京市顺义区举办的“顺意姑娘”评选活动中,俞彧以“美好的艺术作品和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赢得了“顺意姑娘”的称号。

冬残奥会开幕式的“顺意姑娘”

“其实自己真的挺‘顺意’的。在家乡的时候,有父亲母亲在身边,坚定地支持我。后来在艺术生涯中遇到了丈夫,现在,我们的儿子已经一岁半了,他身体是健康的。”俞彧又一次露出了笑容。

涉及乐器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猜你喜欢

由 汤圆 于 2025-04-10 整理
在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当经典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与二胡相遇,便产生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阅读全文 >>
由 苏肆 于 2025-03-11 整理
在二胡艺术的璀璨星河中,《月牙五更》如同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无数听众。这首乐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五更调”,而是作曲家刘明源先生以东北民歌《月牙五更》为素材,融合了戏曲音乐元素创作而成的一首二胡独奏曲。
阅读全文 >>
由 尼禄 于 2025-02-27 整理
在20世纪70年代,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一首蒙古族风格的二胡曲——《草原新牧民》。这首曲子不仅是对内蒙古大草原壮丽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年轻一代牧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他们乐观、愉快心情的赞歌。
阅读全文 >>
由 象牙山首富 于 2025-02-14 整理
《苗岭春早》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二胡名曲,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了中国西南部苗族人民的生活景象和自然风光。这首曲子不仅展示了二胡这件传统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通过音符传达出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律动。
阅读全文 >>
由 夜夜 于 2025-01-02 整理
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深受乐手们的喜爱。然而,由于其结构材质主要为木材和蟒皮等天然材料,因此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尤其是在温度骤降、空气干燥的冬季。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