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古老的建筑、民间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这里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诞生了何博众、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粤乐先师,还有《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一大批著名广东音乐。
从“琵琶大王”何博众到享誉中外的“何氏三杰”,沙湾何氏博采众长,自成一体,对广东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沙湾是广东音乐历史遗迹最多的地区之一,至今保留了民间“私伙局”的演奏传统,发展传承经久不衰。
文化有传承,才有生命力。行走在沙湾古镇,我们感受到萌发广东音乐灵感的这片土地上,依旧乐声悠扬、绵长有力。
近日,一老一少两名沙湾广东音乐传承人,与他们对话,倾听他们的故事。
用热情浇灌广东音乐大树在沙湾古镇,街头巷尾时不时传来几声委婉柔和的乐曲声,邻里街坊互组私伙局开唱,沙湾人的骨子里似乎天生流淌着音乐的血液。
历年来,沙湾先后自发组成并恒常开展活动的私伙局群众音乐团体近10个,公开展演及参与各级比赛。例如乐社有沙湾广东音乐研习社、翠园乐社、沙湾青萝乐坊等,各个学校还组建了少年民乐队、古筝社、管乐队等,传承氛围浓郁。
何滋浦,70多岁的地道沙湾人
“广东音乐源于沙湾大地,说明了这片土地是音乐沃土,是有艺术灵性的。”何滋浦酷爱广东音乐,从小便与沙湾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在区文化馆任职也是从事戏曲文化工作。
沙湾音乐如何传承,始终是他心里放不下的牵挂。于是,在育才小学教授民乐多年的他成立了广东音乐研习社,将以前来自育才小学民乐队的学生组织起来,从事音乐的传承活动。如今,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已经成家生子,但每周五,他们都会聚集在三稔厅,组音乐私伙局。
三稔厅
三稔厅因何博众在里面种植了三稔树而得名。晚清至民国时,三稔厅成为广东音乐界、曲艺界精英荟萃之地,大量广东音乐名曲《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就是在这段时间面世的。在沙湾人眼中,三稔厅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100年前,何氏三杰就在这里创作出一首又一首传世之作。现在每一次进去都是带着敬畏的心。”
在创作方面,何滋浦一刻没有停歇过。2020年,为抗击疫情提振士气、鼓舞精神,在沙湾文体中心组织下,何滋浦饱含深情,以最抒怀的广东音乐、最铿锵有力的粤语雅䪨为抗疫之战献上了三部曲艺作品——《逆行者赞》《南粤杏林春》《龙舟》,用音乐来凝聚人心,用音乐来鼓舞斗志。
作为“非遗”沙湾何氏广东音乐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滋浦常把沙湾广东音乐比作一棵大树,“沙湾音乐有盎然的生长力,也有柔弱的一面,因此要用心培养下一代。当他们长大之后,年轻人也可以撑得起沙湾音乐。”
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优美的广东音乐走进了沙湾多所学校,民间涌现了如青萝乐坊等许多优秀的乐团,他们将引领沙湾广东音乐走出沙湾走出番禺,使沙湾音乐之树枝繁叶茂。让广东音乐传唱到世界舞台在广东音乐的沃土中,青萝乐坊是一棵新苗。
张锦威,80后沙湾人,青萝乐坊创始人
“我们乐团的名字也来自沙湾。因为滴水岩一带的山脉统称青萝嶂,青萝曾是沙湾古代的地域代名词。是这片山水养育了我们,赋予我们音乐的灵感。”
作为沙湾人,张锦威对于广东音乐有天然的亲近,“我父亲擅长广东音乐,精通多种民族乐器,还会制作广东音乐乐器。小时候每天晚上,父亲都邀请朋友一起来家里演奏广东音乐。”
悠扬的音乐犹如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了张锦威。看到儿子对音乐的那份迷恋,父亲十分开心,开始教他学习扬琴和高胡。张锦威也因此当上了父亲的“助教”,和父亲一起到学校民乐团参加排练和教学。
沉浸在乐曲声中的张锦威,长大后,看到私伙局里主要是老人家,感到有些遗憾,“他们不少还是在唱粤曲,并不是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纯乐器演奏。当时,就萌生了创建一个年轻的乐团的想法。”
2015年,由7位沙湾本地年轻人自发组织专门演奏、练习和研究广东音乐的小型乐团——青萝乐坊成立,乐团共有7位成员,全部都是80和90后的沙湾本地年轻人,且每一位成员都在儿时参加过小学生民乐团并学习演奏广东音乐,所以从小就有乐器演奏基础和兴趣。
乐坊成立后,张锦威更加忙碌了。一方面要组织乐坊排练、参加演出活动,另一方面要承担起传承人的职责,走进多所学校教授广东音乐。
沙湾青萝乐坊其演奏乐器主要有高胡、二弦、竹提琴、扬琴、琵琶、木阮、椰胡、大提琴、唢呐、笛子和洞箫。该乐坊所有乐器、道具和演出服都是成员自己出钱购买,并无任何单位资助。“乐坊成员职业不同,虽然大家都很忙,但是每次排练都会准时出现在现场。这背后便是对于广东音乐的一份热爱与责任感。”
“要把沙湾的广东音乐传唱到全国舞台、世界舞台。”这是张锦威的追求。
近年来,沙湾古镇也积极开展非遗研学游、非遗课堂,围绕沙湾广东音乐主题,把广东音乐融入研学中,通过了解广东音乐的发展历程、结合私伙局演奏及广东音乐乐器互动体验,让更多孩子加深对广东音乐的认识和理解,爱上广东音乐,加入传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