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可能由某种片状石制的劳动工具演变而来。磬在远古时代称作“石”和“鸣球”,在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文化遗址,发现了一石磬,形状像耕田用的石犁,其斜上方,有一圆孔用于悬挂,整体打得非常粗糙,有的棱角还士分锐利,敲击时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商代的磬有石制、玉制和青铜制等多种,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个的大的磬,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墓出土的虎形大石磬,由大理石制成,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音色与青铜乐器发出声音一样清亮。
编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把若干只发出不同音色的磬编排成一组,能发出几个音色不同的音来。
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用磬石制成“编磬”,商代的编磬,一般三枚一组,在殷墟西区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编磬。2000多年前的战国初期,楚地的编磬制造技艺达到较高水平。
2009年,“六十甲子中国磬”由石头神人力涛大师倾力打造,为祖国60周年大庆献礼。
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
清代,特磬和编磬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正月用太簇,……十一月用黄钟,十二月用大吕等,所以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黄钟”,最小的为“应钟”,演奏时,只需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加强节奏的作用。
云磬为寺院所用的法器,常用于宗教音乐。
云磬:又称“引磬”。古代打击乐器。外形与仰钵形坐磬相同。形体很小,磬身铜制,形似酒盅,磬口直径只有7厘米,置于一根长木柄上端,全长约35厘米。木柄旋以条纹为饰。
云磬为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于宗教音乐中。演奏时,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执细长铜棍敲击,发音清脆,在梵乐中常用以敲击节奏。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制作的特磬(现为北京天坛收藏),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形状呈曲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