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扬琴演奏的资料不多,最为经典的是详细描述当属清代徐珂所著《清稗类钞》中的(金赤泉听洋琴),原文如下:
云和之琴空桑瑟,至人摅思中音律。
庖牺不作古乐亡,杂沓筝琶始竟出。
此琴来自大海洋,制度一变殊凡常。
取材讵用斵桐梓,发声亦自循宫商。
图形宛然如便面,中絙铁弦经百炼。
钿钉栉比排两头,二十六条相贯穿。
携来可击不可弹,双椎巧刻青琅玕。
琴师举手指未落,满座肃听生心欢。
初持孤椎袛轻打,秋树塞蝉饮霜哑。
旋舒双腕着意敲,淅沥雨飘青竹瓦。
左击右击无雷同,疏槌密槌相间工。
五音和会含众妙,节奏宛转包纤鸿。
琮琮琤琤盈耳注,碎佩丛铃满烟雨。
檐前玉砌堕冰簪,洞里春泉滴山乳。
忽然止椎弦不鸣,反舌入夏愁无声。
中心一击复成响,地底阴雷破蛰轰。
有声无声相杂揉,变化在心兼在手。
以心运手手运心,小技入神希匹偶。
座中听者皆忘疲,共道此琴铁胜丝。
柳公双锁未为巧,李氏百张胡足奇。
细读上文,它描述了扬琴的来源、型制及制作材料、演奏工具及演奏形态和演奏的声音效果等,甚至描绘了以心运手的演奏艺术真谛。可见中国古代的扬琴演奏状态,也反映出作者对扬琴演奏这一艺术现象的领悟竞是如此深刻。
因为扬琴是外来乐器,这件乐器的本名没有人清楚。中国人按习惯将泊来品前面均加上一个洋字称其为洋琴,意为洋人之琴。在扬琴流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则根据乐器的外形而起有许多名称。如,因为扬琴有一个时期使用铜丝做琴弦,因此称作铜丝琴。又因为早期传入的扬琴外形呈蝴蝶状(从演奏的角度来讲是反蝴蝶形),故又称为蝴蝶琴。也有因为演奏扬琴的动作为打,故称为打琴等等。广东台山人邱鹤俦在1920年中国第一部扬琴著作《琴学新编》中所命题的琴学就是指扬琴之学、扬琴的学问。因这个“琴”字与中国古代七弦琴(古琴)的简称“琴”字相同,为避免混淆,专门称洋琴为扬琴。
在扬琴的改革过程中,大转调扬琴和律吕式大扬琴是两项较为成功的改革。七十年代以后,改革的重点逐渐倾向于横向扩展为主的小转调扬琴和大转调扬琴系列。在大转调扬琴的改革基础上,北京民族乐器厂主持生产的401型扬琴奠定了现代扬琴改革的基础形制。在此期间及以后,有左侧增加琴码的“红旗牌广东扬琴”、上海的“81型扬琴”、北京的“501型扬琴”及电声扬琴和多功能扬琴等各类扬琴。近年来,以401型扬琴为基础研制的“402扬琴”成为主流产品。逐渐派生有较“402扬琴”高八度的“高音扬琴”、高四度或五度的“次高音扬琴”、低四度或五度的“中音扬琴”及低八度“低音扬琴”、低十二度的“倍低音扬琴”等。也有扩展音域、方便演奏为主的六排琴码的“601型扬琴”、筝扬琴、儿童琴和仿制西欧扬琴及传扬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