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在我国,古琴名列四艺之首,有着三千多年漫漫光阴的文化传承史。它不仅是一种演奏乐器,而且有着丰富浑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古人曾把琴视为修心、修身乃至文人的一种象征。琴的创制者历来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当然“伏羲作琴”作为甘肃人听来尤为亲切。
在公元前三四千年的上古时代,伏羲在天地的正中央,借助神明之德,在东方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伏羲想为人间的生活增添乐趣和欢乐,于是想办法创造出美妙的乐器。一天,伏羲来到西山桐林,看见朵朵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一棵梧桐树上,其余的鸟纷纷飞到别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伏羲惊异道:“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吗?”那两只大鸟“即足即足”地叫起来了,旁边的百鸟也都一齐叫了起来。
那个叫声“即即即”的是雄鸟凤,那个叫声“足足足”的是雌鸟凰,因为凤凰能通天应地,协五音、合九德,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所以,伏羲认为,凤凰降临的这棵大树必是桐林中的神灵之物,于是,伏羲砍下那棵树制成了乐器, “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从此,就拥有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标志性乐器—琴。据说伏羲琴的琴音能使人心感到宁静祥和,拥有能支配万物心灵的神秘力量。
天水位于秦岭山脉以北,境内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温润的气候,尤其适宜桐树、漆树的生长,独有的大漆和优质的木材资源为天水古琴制作技艺的发展、传承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天水古琴制作技艺是将桐木或杉木等优质木材制成琴身后,经过铲腹腔、圆琴面、合琴、安装附件、披麻、刮灰、上漆、推光上弦调音等工序制成成品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天水古琴制作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大概是在建国以后逐渐开始复苏,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尤以秦州区熊氏琴坊为胜。古琴制作的流程相当复杂,首先要从选材做起,木质要轻,木材要松透,还要有脆性,稍加打磨便会光滑,木材讲究用老木料。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而且败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为返阳。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横划木纹时木材掉面,则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天水古琴制作的面板取桐木或杉木等树的中间纹理顺直的部分,底板用枫木、梓木、色木等,附件用紫檀、花梨、老红木、枣木等材质。
一把上好的古琴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古琴最后的工序是晾干琴身上的漆,而最为讲究的是用天水小陇山林区生长的独有的大木漆,是斫琴上品。制作一把古琴,为了防止变形和皲裂,一般木料要在自然常温、通风透气的地方放置五六年以后才可使用,不能在太阳底下暴晒,也不能依靠热源烘干,而是要在阴凉处慢慢阴干。古琴共有十四大式,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灵机式是比较常见的式样,每一式都各不相同。
桓谭《新论》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说出了古琴音质音色的特点,这种含蓄的艺术特点,与中国古人所崇尚的中庸和谐精神相符,故也是古琴艺术受到士大夫钟爱的原因之一。天水伏羲式古琴以其音质松沉苍古、旷远峻洁、泠泠清亮以及品质上乘,在全国古琴业界有口皆碑,被视为难得一求的珍品。
古琴被视为君子之物,圣人之物,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沿用传统方法斫制的天水古琴手感如玉,硬度好,厚重感强,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环保无毒。经过艺人数十年的不断努力,天水大漆的雕漆工艺与古琴制作艺术完美结合,纹饰花样考究、色调雅致,外观古朴大气,填补了古琴颜色纹饰单调的空白。这种传统技艺的存在,证明了古老的音乐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其大量的曲谱,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和传承它,让这种悠远的余音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