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骨胡的历史发展

279次浏览 · 由 蕾伊 于 2022-02-17 整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壮族音乐工作者和民族乐器制作师通力合作,对传统的马骨胡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制成高音、中音马骨胡,使音色圆润、柔美,广泛用于独奏、器乐合奏、伴奏或乐队协奏中。

马骨胡的历史发展

50年代后,随着壮剧艺术的繁荣,马骨胡也得到相应的改革和发展,先是用马、骡、牛等大牲畜的大腿骨直接制作琴筒。

嗣后,广西壮剧团和北京民族乐器厂共同探索,曾试用内蒙马及牛的骨块拼粘琴筒,使筒体适当增大,克服了用自然腿骨、筒体过小的局限,尤以用大洋马腿骨拼粘的琴筒发音最好,音色圆润、柔和,音量得以扩大;后又经过广西艺术学院李广才、百色歌舞团陈立新等音乐家的长期艺术实践,将琴杆加长、加粗,改为红木柄螺旋弦轴,采用钢丝琴弦、二胡琴弓,增加了硬木琴托,演奏时还将双膝夹持琴筒改为置于左腿上,使演奏技巧得以发挥。

60年代,改革的马骨胡已发展成为较完善的高音拉弦乐器,它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广泛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与乐队协奏等器乐演奏形式中。在北路壮剧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还专门设计制作了为它配奏的、琴筒较大的中音马骨胡,它们能很好地衬托唱腔,使壮剧音乐更加优美动听。

90年代初,广西歌舞团器乐演奏家彭民雄和北京民族乐器厂著名弦乐制作师满瑞兴合作,又共同研制成第三代高音、中音马骨胡。它们的琴筒是用剖开的马骨与红木拼合粘接而成,筒的内腔做了一些巧妙的处理,使发出的音响柔美而圆润,下把位的高音优于二胡,成为较理想的独奏乐器,很有希望在民族管弦乐队的高音拉弦乐组占有一席之地。这项成果获得1993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涉及乐器

马骨胡(拼音:mǎ gǔ hú)壮族拉弦乐器。壮族称冉督、冉列。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猜你喜欢

由 一杯清酒 于 2022-02-17 整理
马骨胡是起源于奚琴类型的拉弦乐器。先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