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胡的历史及结构

142次浏览 · 由 拙 于 2022-02-16 整理

葫芦胡,壮族、布依族弓拉弦鸣乐器。壮语称冉卜,“冉”为胡琴统称,“卜”为葫芦,意即用葫芦制成的胡琴,故称葫芦胡。形制独特,音色浑厚,常用于器乐合奏或为壮剧、布依戏伴奏。

葫芦胡的历史及结构

起源于古代奚琴的葫芦胡,最早用于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游院”和壮剧伴奏中,其历史与马骨胡相近,大约出现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构造与二胡相似,但外观差异较大。共鸣筒呈葫芦形,系采用天然生长的大小两节葫芦壳制作,将粗节一端的葫芦去底,在切口处蒙以老笋壳或桐木薄板而成,葫芦细节末端雕刻梅花瓣形音孔。

琴筒长15厘米、面径13厘米左右,葫芦末端镂刻出民族图案或梅花状出音孔。琴杆木或竹制,多采用红椿木或硬杂木制作,全长70厘米~80厘米,顶端琴头呈圆柱形向后弯曲,下设二轴,置轴部位的琴杆为方柱形。弦轴用黄杨木或硬杂木制,轴长13厘米,轴柄圆锥形或纺槌形,外表刻有条纹。

琴杆为圆柱体,上粗下细,中部设有丝弦千斤,下端装入琴筒并外露。面板中央置竹或木制琴马,张两条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细竹拴马尾为琴弓,弓长60厘米左右。板面直径10.5厘米。定弦 a、e1,音域a-a2。用于壮族八音乐队合奏和壮剧伴奏。

涉及乐器

竖箜篌(拼音:shù kōng hóu)布依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百色地区各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兴义、安龙、册亨、望谟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