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格拉的历史沿革

150次浏览 · 由 蕾伊 于 2022-02-11 整理

纳格拉起源于西亚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罐鼓。这是一种类似锅形、鼓身用陶土或金属制成的鼓,蒙以骆驼皮,在民间音乐中总是一大一小的成对使用,以小棰敲击,发出“咚、哒”的音响。

至今它的阿拉伯名字还叫纳格拉。

随着民族间交往的频繁,公元5世纪时,纳格拉经“丝绸之路”东传中国,在维吾尔族民间广为流行,用于宗教节日演奏。

1759年传到中国中原。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将其列入回部乐,清《钦定大清会典图》载:“哪噶喇,铁匡冒革,上大下小,形如行鼓,……两鼓相联,左右手各以杖击之。纳格拉:又称“哪噶喇”、“奴古拉”和“拿古拉”。维吾尔族独特的传统乐器。常用于传统节日的“鼓吹乐”合奏及民间歌舞伴奏 。

纳格拉的历史沿革

纳格拉鼓不是诞生于皇家的贵胄之地,而出自于戈壁村落的黎民百姓之手,它的平民化倾向显而易见。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政权更迭,信念繁衍,但纳格拉鼓并未消逝,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傲视苍穹。“咚吧吧”作响,至今弥久不衰。

在民间,它露脸最多的是麦西莱甫。 麦西莱甫,在维吾尔语中泛指娱乐性的民间歌舞集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麦西莱甫大多在秋天的黄昏后举行。也许是秋华果实,人们格外兴奋的缘故,农民们选择这样的时日是再理想不过了。

涉及乐器

纳格拉(拼音:Nà gélā)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棰击膜鸣乐器。因鼓身用铁铸成,故汉族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猜你喜欢

由 弥光 于 2022-02-11 整理
古老的纳格拉适逢新时代,才从民间的小旮旯昂首登入现代社会的大殿堂。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