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钹的历史发展

349次浏览 · 由 愛 于 2022-03-09 整理
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叫做“”。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 钹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我国中原。

小钹的历史发展

6世纪初期,铜钹在北魏民间已很流行,并很早就在梵乐中使用。钹在隋代九部乐中,已用于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和康国五乐中。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钹,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钹的人像。
明、清之际,钹是昆曲等地方戏剧中的伴奏乐器。

涉及乐器

小钹(拼音:Xiǎo bó​),又名小镲,由响铜制成,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构造简单。是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壮语称斜埃。

猜你喜欢

由 拙 于 2022-06-23 整理
在古城寿州,活跃着多支锣鼓队,逢年过节即举行锣鼓表演,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成了古城中家喻户晓的传统节目。
阅读全文 >>
由 向日葵 于 2022-03-15 整理
阳春三月,又一国家级盛会将绽放郑州。202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将于3月21日至24日在郑州市举办。
阅读全文 >>
由 亦寒 于 2022-03-01 整理
清代咸丰年间,营山明德人聂信忠从外学得翻山铰子回到家乡,在已学得的舞蹈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再创作,发展翻山铰子。如今,翻山铰子已经成为一种群众乐于参加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