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传人的非遗哈号

326次浏览 · 由 离去之原 于 2022-04-11 整理

等待传人的非遗哈号

每天吹“哈号”,已成为郭道明生活的重要内容。

等待传人的非遗哈号

街头遇到对“哈号”感兴趣的年轻人,郭道明都会高兴地向其传授吹奏技艺。

等待传人的非遗哈号

郭道明正在用削好的慈竹制作“哈号”。

“哈号”是宜宾市南溪区的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今年64岁的郭道明是南溪“哈号”传承人。近日,记者不仅见到了“哈号”的制作过程,还听郭道明讲述了“哈号”的故事。

据《南溪县志》等史料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僰人主要寄居于长江之滨的僰道县,即今天的南溪区福溪口一带。由于这里盛产慈竹,僰人劳作之余,欢庆丰收,于是取竹为号、吹竹为乐。又因僰人姓“哈”,所以后人便把僰人发明的土乐器叫做“哈号”,一直流传至今。

郭道明从小接触“哈号”。工作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又重拾这种儿时吹奏的乐器。此后,郭道明不仅爱上了吹奏这种号音清新明快的乐器,而且开始自己制作“哈号”。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郭道明总结出制作“哈号”的材料最好是腊月间生长的慈竹,将竹子每节的一头削薄,然后一节节插入成型,削得越薄,接头的缝隙就越小,声音的饱满度也就越好。根据“哈号”的长短,其声音也有很大不同,短“哈号”的声音比较细、清脆,但不能传太远,近听响亮,远听共鸣不大;而长“哈号”的声音低沉,但能传很远。

郭道明说,过去“哈号”一直是当地群众过年过节庆祝吹奏的乐器。如今,能够吹“哈号”的人也越来越少。为了传承,现在,郭道明的大儿子和孙女也在学,郭道明也到南溪当地所有学校去普及传授“哈号”吹奏技艺。

涉及艺术家

郭道明, 南溪县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哈号”传承人, 多次参演中央电视台节目。
阅读全文 >>

涉及乐器

哈号(拼音:Nán xī hā hào)是一种几近失传的乐器,为瑶族先民所创,与瑶族乐器中的角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嫩竹削制而成。

猜你喜欢

由 F.JCLOVE 于 2022-06-02 整理
在合江县车辋镇有一位手艺人杨松林,他用一根竹子制作出了一种叫花号的民间乐器,这种乐器音调独特,音质浑厚,吹奏时发出悠远的声音响彻山间。
阅读全文 >>
由 茯苓 于 2022-04-11 整理
相传,古时僰人劳作之余欢庆丰收,取竹为号,吹竹为乐,多在腊月、正月十五等具有代表性的节日里吹奏。
阅读全文 >>
由 默妍 于 2022-04-11 整理
南溪哈号是南溪一种古老民间吹奏乐器,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自娱自乐的道具之一,独具地方特色,已有2000多年历史。
阅读全文 >>
由 黑猫不是喵 于 2022-04-11 整理
“嘟嘟呜——呜嘟嘟——嘟呜嘟呜嘟呜呜——”清脆的声音,从一个类似宝塔的东西中发出,霎时吸引了周围的人。“这是哈号,一种古老的乐器。”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