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音乐家阿炳传奇的一生

235次浏览 · 由 向日葵 于 2022-03-18 整理

民国是一个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年代,在这个年代之中诞生了不少文人学士,以及各种浪漫爱情故事,但凡能够在历史书上看到名字的民国大师或民国文人,基本都是有着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但这其中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大家很多人都听说过,但不一定很了解的阿炳。

阿炳的原名颇有几分文人的气质,叫做华彦钧,在他4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于是阿炳便是由他婶婶带大的。

阿炳的童年经历十分丰富,8岁的时候当了一位小道士,之后为了生活跟着父亲卖艺,从中学会了不少乐器,笛子琵琶在阿炳手上都是顺手拈来,父亲都夸他是个非常有音乐天赋的人。

因为长年累月练习乐器,阿炳整个人身上有着一股异于常人的气质,加上阿炳的嗓音条件也还不错,因此阿炳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

交友不慎是毁灭人生最为普遍的原因,阿炳也不例外,在朋友的教唆下,阿炳学会了吸食鸦片以及寻花问柳,本就不富裕的家产很快便是一贫如洗,患上疾病导致双目失明,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好继续在街头上卖艺。

期间靠着自己的音感,阿炳还创作出了《二泉映月》《听松》等直到如今都非常经典的名曲。

虽然阿炳的才华还在,但身上瘾君子的习惯却是一直没能改正,每当赚一点钱都会被阿炳买了鸦片,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阿炳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差。

到了1929年的时候,阿炳还跟一位寡妇结婚,两人还开始了同居,阿炳之后的日子过得普通而又充实,二胡成了阿炳一天之中陪伴最多的东西。

除此之外,因为阿炳还是有着一些名气的,还被请去拍了电影《七重天》,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位群众角色,同时还为《七重天》这部电影创作了一首曲子,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听松》。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音乐院校纷纷成立,阿炳作为一位有名气的音乐家,不少学校都邀请他去学校录制《二泉映月》《听松》,现在最广为流传的版本,就是阿炳在1950年录制的版本。

不过就在1950年这一年的年底,阿炳在无锡因病去世,最后安葬在了无锡郊璨山脚下。去世的阿炳也没有安宁,在1979年的时候,阿炳的墓还遭到了破坏,最终在1983年的时候才被迁到无锡市惠山区,为了表达对阿炳的纪念,当地人还为它铸了一座雕像。

每当《二泉映月》响起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阿炳这位身世不凡的音乐家。

阿炳的一生充满着不少艰辛,据说如今唯一留下来的一张照片,都是一张“良民证”上的照片,从阿炳消瘦的脸庞就能看出他生活的艰辛,只不过阿炳的生活更像是那个年代人物的缩影,前面就已经提到,那是一个不少人连饭都吃不上的一个时代,阿炳能够在卖艺中保证自己的温饱,也算得上是一种别样的幸运。

直到如今,人们提到阿炳的时候,更多都是一种对于一位艺术家的惋惜,当然从阿炳的经历中也不难看出,阿炳除了音乐,其他的统统都不会,可以说他这仅仅是为了生计,也可以说他有着对音乐的喜爱,但阿炳在音乐上的造诣是没得黑的,在阿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孤独的艺术家,他也许有着自己对音乐的坚持,但也纵容过自己的心里的欲念,反而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吧。

涉及艺术家

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即阿炳,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是中国杰出的一位民间音乐家。
阅读全文 >>

涉及乐器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猜你喜欢

由 氯化钠 于 2024-09-01 整理
《琴思》作为一首经典的二胡独奏曲,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成为许多音乐爱好者心中的珍宝。
阅读全文 >>
由 碍与暧 于 2024-08-31 整理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中,二胡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拉弦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情感表达能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竹韵》作为一首二胡名曲,不仅展现了二胡演奏技巧的魅力,更通过音乐传达出了一种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
阅读全文 >>
由 线性代数 于 2024-08-30 整理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浩瀚海洋中,《大浪淘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听众。这首作品以二胡为主要演奏乐器,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磅礴的气势展现,为人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阅读全文 >>
由 向日葵 于 2024-08-27 整理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中,《寒春风曲》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二胡独奏曲目。这首曲子不仅以其独特的旋律打动人心,更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曲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阅读全文 >>
由 碍与暧 于 2024-08-15 整理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中,二胡以其独特的音色与表现力,成为表达情感与描绘景象的重要工具之一。《月夜》作为二胡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便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