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埙11年,80后夫妻把陶埙作坊打造成花园

123次浏览 · 由 山霁 于 2022-03-14 整理

西安长安区兴教寺旁的兴教寺村,少陵原高高的黄土坎下有个陶作坊,一对80后夫妻在这里已做了11年陶埙,这对80后夫妻在他们的陶埙作坊建了一个小花园,小花园里有凉亭,假山,种着各种花草和果树,干活累了,他们就在凉亭里吹吹埙,动听的埙音在陶埙作坊里回荡,夫妻俩沉浸在古老的音色里,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做埙11年,80后夫妻把陶埙作坊打造成花园

陶埙作坊的男主人叫田懿,今年37岁,女主人叫牛国清,今年33岁,刚开始做陶埙的时候都不会吹埙,慢慢的他们学会了吹埙,演奏埙的水平越来越高,还常去参加表演。他们说,放下手中的活,吹一曲,心情特别美。

做埙11年,80后夫妻把陶埙作坊打造成花园

田懿和牛国清是结婚那年开始做埙的,姑娘、小伙的时候各自去外面打工,结婚后,他们觉得不能靠打工生活了,得想法在家门口做点事,他们选择了做埙这一冷门生意。2009年第一窑,他们烧的是工艺埙,但工艺埙价格低,根本挣不到钱,于是他们决定做演奏埙。现在一个演奏埙最低能卖160来元,高端的能卖上千元。

做埙11年,80后夫妻把陶埙作坊打造成花园

陶埙制作工序复杂,要经过取土、粉碎、过滤沉淀、置放,拉坯,晾晒、打孔、调音、烧制等多道工序,这些工序里,拉坯是一件很难掌握的技艺。在拉坯机上,田懿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反复琢磨,不知费了多长时间,不知下了多少工夫,他终于掌握了拉坯这一技巧。

做埙11年,80后夫妻把陶埙作坊打造成花园

看田懿拉坯你会觉得很神奇,像看魔术表演,一段实心圆柱泥巴,在他灵巧的双手下,先是变成笔筒状,之后顶端慢慢收拢封口,2分钟时间一个埙坯就做成了。

他们的陶埙作坊没有请人,田懿拉胚的时候,69岁的父亲会在一旁帮个忙,提给泥团,把拉好的埙坯放到托板上。烧窑、出窑的时候,父亲,母亲都会来帮忙。

田懿家的陶埙作坊紧邻少陵原的黄土坡,高高的黄土坡上分布着几道颜色比其它黄土深,呈红色的黄土带,这是制作陶埙的上好原料。

少陵原上经过千万年沉积的黄土是很好的泥胚原料。这种坚硬、粘性好的黄土,经过粉碎、过滤、堆放后就可以用来拉胚、做埙。

土窑前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等待入窑烧制的陶埙。以前一年要做1万5千个陶埙,夫妻俩干活都很拼。这几年他们只做5000个陶埙,在品质上下功夫,做精品演奏埙,数量少了,但挣的钱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把有着六七千年历史的埙做好已成了田懿和妻子最大的愿望,和埙结缘,古老乐器在他们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

涉及乐器

埙(拼音:xūn),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乃是乐器中最接近道家天籁的。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由 愛 于 2023-06-28 整理
2022年度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棠湖埙谱译注》,近日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对我国第一部埙乐谱《棠湖埙谱》的首次系统整理与校译。
阅读全文 >>
由 小饼干 于 2022-08-26 整理
逅浪漫陶埙,慢品非遗文化。埙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迄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陶埙演奏技艺项目被列为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阅读全文 >>
由 薄暮 于 2022-06-30 整理
而在我们德州市宁津县就有一位制埙人——朴树棠,他是棠湖埙制作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天我们就来到了朴树棠的工作室,一起来感受埙这种“土”乐器的独特魅力。
阅读全文 >>
由 不知桃夏 于 2022-06-20 整理
为保护和传承古埙演奏技艺,由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授权设立的非遗古埙传习推广机构“埙乐坊”6月12日正式开班授课,并同时在厦门市鸿山书院举行揭牌仪式。
阅读全文 >>
由 沈梦溪 于 2022-05-12 整理
国内制埙名家李蕴林在工作室的后花园,修剪刚刚栽植的苦水玫瑰。“过段时间在这里修个小亭子,夏天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在亭子里吹奏埙了……”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