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声庄严恢弘如大地;泛声脆美轻清如天籁;按声委婉动人如人声……一个人,一把古琴,十指生秋水,数声弹夕阳。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广州宣传片里,80后古琴艺术(岭南派)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区宏山在广州永庆坊抚琴,并用流利英语向路过的外国友人介绍古琴悠远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古朴的青石板巷道上,中西碰撞,古今交汇,清越的琴声如流水般走进了大众心中。
区宏山出生于古琴世家,父亲区君虹师从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在广州市大德路附近,区宏山与父亲经营着一家古琴馆,斫琴、修复古琴、教授琴艺……两代人共同托举起岭南古琴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区宏山也更加清晰认识到了时代赋予自己这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自童年起,区宏山就在耳濡目染中接触到了古琴文化。父亲区君虹善修传世老琴、精于斫制良琴,是“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古澹清和的琴风见称。
小时候,看着父亲在家里斫琴、弹琴,小小年纪的区宏山兴趣盎然,边玩边跟着学习。“古琴曲子早早烙印在脑海里了,父亲弹一遍,我跟着弹一遍,也不用看曲谱,就这么自然而然就学会了。”
刚开始,区宏山只是把古琴当做一个兴趣爱好,并未想着以此为事业。大学时,他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修商务英语,毕业后就进入外贸行业。
未曾想,沉寂已久的古琴文化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古琴的声音。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发注重,学生群体、年轻白领、退休教师……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少人对古琴产生兴趣。“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牵引我走上传承这条道路。” 2010年左右,区宏山选择回归,全身心投入到岭南古琴文化传承中。
2011年,首届广府庙会的成功举办,更坚定了区宏山的决心。那一年,区氏父子受邀在庙会上表演古琴曲目。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庙会结束后,陆续有十几位学员找到区宏山希望能进一步学习古琴。这个成效让区宏山很是惊喜。“也是从这一年起,我们正式面向社会招收古琴学生,实现从家族传承到社会传承的转变。”
一开始,对于是否参与广府庙会。父亲区君虹心存顾虑。几千年来,古琴往往给人一种明月松风的意境感。无论是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还是白居易的“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都格外强调古琴的演奏环境——静和独。在嘈杂喧闹的庙会上表演是不是有损古琴的古韵?放开收徒,阳春白雪会不会因此走向庸俗化?父子俩一开始心里都没底。
为此,区宏山与父亲区君虹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最终,区宏山与父亲达成了共识:古琴应该是一种“活”的艺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时刻关注社会的需求,做出适度的改变与创新。
广府庙会之后,随着登门求学的学员越来越多,区宏山也深感,传统的口传心授“一对一”模式难以适应新趋势。当传统与创新需求再次出现碰撞,区宏山再度做出改变,决定在琴馆增设小班教学。
如今,经过多年的探索,天虹古琴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教学体系,既有面向初学者的好玩有趣体验课,也有针对不同水平学员开设的专业课。“从一开始的十几位学员,到现在每年有150名左右的学生,学生遍布各个年龄段,古琴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让区宏山更为欣慰的是,这几年,部分琴馆学员在学成出师后,也开始在广西、湖南等地开班教学,由此,岭南古琴流派开始走出广东,在各地扎根发芽。
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区宏山深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近年来,他也一直希望能结合自己所学,推动岭南古琴走上更广阔的传播舞台。
2017年,夏季达沃斯“广州之夜”上,区宏山现场为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演奏古琴名曲《流水》,并用流利的英语向施瓦布介绍了中国传统古琴文化。在广州举办的第14届《财富》全球论坛中,他用自己制作的“金丝桐”琴向各国经济首脑、与会成员及其配偶团演奏了古琴名曲《神人畅》。在最近的冬奥会广州宣传片中,区宏山还参与了非遗专题拍摄,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展示岭南古琴流派的风采。
2020年,广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公布,区宏山成功入选,这也标志着,以区宏山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人,逐步走上了舞台中央,扛起了非遗传承的大旗。“古琴渐渐热起来了,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我的责任在于守护它不变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化推广。”
区宏山以自己斫琴为例,以前的琴弦都是真蚕丝,后来逐渐也用上了尼龙包裹着的人造金属丝,提供更多的音色选择,传统的古琴制式多为伏羲式、仲尼式、蕉叶式,但这几年,自己在此基础上也陆续创作了玉枕、剑阙、扁舟、如意等新制式,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此外,传播形式也在与时俱进,不少人探索将古琴与传统的诗歌歌赋、朗诵等元素结合,大大提高了古琴的公众认知度。
对于这些变化,区宏山始终保持了“开放”的心态,他觉得,每个人对“创新”的理解不同:把优秀的老曲子弹好,再加入自己的理解,是水到渠成的“新”;改编琴曲,加入乐队,让更多人知道古琴、熟悉古琴,是另一种“新”。
但区宏山相信,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在传承和推广的过程中,不能把古琴庸俗化,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承文化。”
如今,走进岭南天虹琴馆,仿佛走进了一座微型文化馆。这里除了能看到各种制式的古琴,更有书法、绘画、纂刻、太极剑术等多种文化元素。
“我父亲常说,古琴的技艺学习可能只需要一两年,但是要真正理解和传承古琴文化,是需要终生学习的,我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几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早已真正融入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在日常也能见到他身着唐装,与笔墨纸砚、太极剑或是古琴相伴。”在区宏山看来, 淡泊随性的父亲对艺术审美的执着追求,正是古琴传承人应坚守的“初心”,“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把古琴传统与中华文化更好融会贯通,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形态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