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传承基地,看见一面墙贴满了荣誉证书和专利证书,另一面墙挂满了手工制作的成品马头琴。这里还“隐匿”着一位拉弦乐器制作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哈达。
哈达静静地拉着马头琴
今年61岁的哈达从小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说书,7岁开始学习说书和拉四胡,13岁,他制作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把四胡。凭借小时候学琴的底子,哈达刻苦学习马头琴,并考入科右中旗乌兰牧骑成为一名马头琴演奏者,其间记录整理了大量蒙古族传统音乐。
1998年,哈达开始制作马头琴。同年,注册成立艾吉马民族乐器厂,后更名为科右中旗呼格吉木民族乐器制作传承基地,从那时起哈达便开始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的漫长探索之路。
2008年,哈达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为加强培训与引领,使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发展,哈达通过联合中旗残联、各社区、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课程,以主动“走出去”的姿态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蒙古族拉弦乐器。“2021年免费培训的马头琴演奏学员有500余人,其中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59岁,包括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学生和农牧民。”哈达高兴地介绍。
“不能让这项技艺断在咱这一代身上,要让更多人接受这项技艺。”哈达心里清楚,传承马头琴不能死脑筋,必须要创新。由于传统马头琴和四胡材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太大,潮湿、高温等都有可能使马头琴和四胡在演出过程中随时出现情况。为改善这一问题,哈达探索制作了一种可变音色、声音清亮、无杂音的蒙古四胡,还申请了发明专利,四胡设计与当今的主流设计有一定的区别。哈达介绍,他发明的消音器固定在四胡的琴筒内,抵住蒙皮,通过扭动旋钮来调整四胡蒙皮的松紧度,从而达到调整四胡音色的目的。
几十年来,哈达一直在做拉琴、教琴和制琴这三件事,他与马头琴同音共律,相互陪伴。迄今,哈达已经制作马头琴10000余把、四胡15000余把、潮尔400余把。由哈达制作的马头琴、四胡、三弦等乐器不仅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青睐,更是出口到蒙古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受到了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