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律制“音律学之祖”三分损益法

813次浏览 · 由 爱在西元 于 2022-04-08 整理

古琴主要采用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是中国音律史上最早产生的完备的律学理论,被称为“音律学之祖”,大约在春秋中期出现。

《管子·地员篇》云:“凡将起五音,几首,先主一而三之,为百有八,为徽。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三分损益包含两个含义,三分损一和三分益一。

古琴的律制“音律学之祖”三分损益法

根据某一特定的弦,去其三分之一,即三分损一,可得出该弦音的上方五度音;将该弦增长三分之一,即三分益之,可得出该弦音的下方四度音。从一律出发,将上述两种方法交替、连续使用,各音律得以生成。“三分损益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只算到五个音,到《吕氏春秋·音律篇》时,用此法已经算了十二律的长度规范。按“三分损益法”生律的次序,求上方五度音之律,古代称为“下生”;求下方四度只律,古代称为“上生”。从一律出处,下生五次,上生六次,便可得出十二律。

古琴的律制“音律学之祖”三分损益法

另外,古琴的泛音正好与纯律相合,纯律是在泛音列的基础上生成的音律。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中国古代有关于纯律的理论,但是在七弦琴第三、六、八、十一等四个徽,依次当弦度五分之一、五分之二、五分之三、五分之四处,其比值的分母均为五,为纯律所独有。因此,杨荫浏先生指出:“一首琴曲,若用到三、六、八、十一徽上的泛音,则这首琴曲所用的律,便只能是纯律。”从琴谱《碣石调·幽兰》中用到六、八、十一徽上的泛音看,可以证实中国在公元六世纪就已应用了纯律。

古琴的律制“音律学之祖”三分损益法

由上可知,古琴主要使用“三分损益法”,泛音较多的乐曲可视为“三分损益法”与“纯律”相混合使用。

涉及乐器

古琴(拼音:Gǔ Qín)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猜你喜欢

由 烟雨燕双飞 于 2025-01-08 整理
随着寒冷的冬季降临,气温骤降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对古琴这类精致的传统乐器提出了特别的保养要求。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其音色之美、韵味之悠长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为了确保在冬季也能保持最佳状态,让这流传千年的雅韵继续在寒冬中回荡,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保养技巧。
阅读全文 >>
由 愛 于 2024-11-14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长河中,《春晓吟》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古琴曲。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无数古琴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全文 >>
由 F.JCLOVE 于 2024-11-11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长河中,古琴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一席之地。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获麟》作为古琴曲目中的珍品之一,其背后的故事和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
阅读全文 >>
由 亦寒 于 2024-09-08 整理
《长清》是中国传统古琴曲目之一,这首曲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阅读全文 >>
由 凉凉月色 于 2024-09-07 整理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碣石调·幽兰》是一首具有重要地位的古琴曲。这首曲子不仅因其悠远的历史背景而引人注目,还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