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的古琴诗中有120首出于白居易之手,虽仅占千余首古琴诗的十几分之一,与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实为《全唐诗》古琴诗之最。本文拟从白居易诗中之琴曲、琴境与诗心、美学的影响对白居易的古琴诗中的美学意蕴进行分析。
白居易的古琴诗中涉及了很多琴曲,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晦。比较明显的有《弹秋思》、《听幽兰》分别欣赏了两首清高淡雅的古琴曲——《秋思》与《幽兰》。《听弹湘妃怨》和《听弹古渌水》两首诗,分别是其听《湘妃怨》、《古渌水》的审美感受,绘情绘意地道出了琴音独特的魅力。《雨中听琴者弹别鹤操》中《别鹤操》是一首哀怨凄凉的琴曲,主要表现了夫妻情深却深迫于礼教不得不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就连双鹤的悲鸣都像是在为这对恋人感到惋惜与悲痛。“清泠石泉引,雅澹风松曲”(《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顺之琴者》)中的“石泉引”、“风松曲”分别指的是晋阮咸所作的琴曲《三峡石泉》与晋嵇康所作的《风入松》。白居易仅用“清泠”、“雅澹”两词,就将这两首古琴曲雅韵以及诗意琴境展现出来。
有些琴曲则隐蔽于诗歌中。“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船夜援琴》)还有“却怪钟期耳,唯听山水间”(《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都是反映了《高山流水》这首琴曲。白居易喜欢与琴为友,琴音中冲和平淡的声音总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白居易的诗在于可以达到视觉与听觉的贯通,既可以说是琴给白居易带来了灵感,又不可否认是白居易将琴曲美感以文字的方式传承。如“调清声直韵疏迟”将一曲秋思的琴韵特点抓到极致,“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更是体现了一般古琴曲的音韵特色以及情感表现。
唐代的文献所反映出来的古琴音乐思想可分为两种:一为艺术琴,一为文人琴。“艺术琴”者,是以琴为音乐艺术,反映着古琴音乐艺术变现古人、时人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讲求艺术之美,讲求音乐技巧。“文人琴”是文人爱好,或以琴作自我修养,或以琴娱宾悦己,或以怀圣思贤,或以琴避世羡仙。白居易古琴诗所展现的文学意蕴展现了其在经历独特的生命体验后所得到的人生理念和人生哲学,那不仅是对琴音的深层体会,更是对世态命运的感触以及思想的深刻领悟。例如“舞腰歌袖抛何处,唯对无弦琴一张”(《夜凉》)以及“丘中有一士,守道岁月深。行披带索衣,坐拍无弦琴。”(《丘中有一士二首》)都频繁出现了可溯至老庄、由陶潜提出的“无弦琴”意象,可见其鼓琴之时更重视的是欣赏弦外的意趣。
作为士大夫的白居易,向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观,积极入世的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在古琴诗中则表现为“以雅乐复礼乐兴国”的思想。他在《弹秋思》中写道“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安史之乱后,胡乐之声受到了士大夫的关注,白居易以“古琴”作为胡音相对立的“正声”之途径,通过修身立德来实践儒家“乐教”思想,从而安邦定国。这种思想在《废琴》更是明显地体现出来,“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末二句谓世人爱好筝笛,致使古古琴被厌弃。
与古琴的遭遇类似,对当朝政局的失望使被贬谪的白居易逐渐由积极从政的“入世情怀”到闲适淡泊的“出世之感”。《偶吟两首》“厨香炊黍调和酒,窗暖安弦拂拭琴”二句描写了以酒和调、以琴相伴的平静生活,而不再是宦海沉浮的动荡之感,余下两句“老去生涯只如此,更无馀事可劳心”更是直接流露出诗人以平淡之音为美,正如其所言“眼下有衣兼有食,心中无喜亦无忧”,“安弦拂拭琴”、“静念道经深闭目”中那超脱尘俗之烦事的意蕴是诗人白居易古琴修养和儒道思想的体现。古琴艺术的琴境,正是在使心灵和宇宙净化与深化这一点上。琴境、诗境的变化,体现的是诗人的“诗心”,文韵思想之美皆在其中。
白居易的琴诗极力推崇古琴作为华夏正音,流露出崇雅抑俗的审美倾向。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厚古薄今的表现,但也是他在古琴应对琴筝胡乐冲击时,对雅乐的坚守。正是由于白居易对古琴的重视,以及古琴自身的顽强生命力,从而使得古琴美学得以一脉相承,不被历史之漂零所湮没,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演绎出庞杂的派系。白居易可以说是文人琴的一个代表。其美学思想也充斥着唐代的整个琴乐美学。他钟情于“琴”,借琴抒怀、借琴写志,抱琴而归、隐以独善的思想通过其琴诗创作鲜明的体现出来。白居易的琴乐思想中融合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文学素养等各个方面,在唐代古琴美学中独树一帜。
随着唐宋之际的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白诗精神逐渐为新兴的宋诗精神所吸收与改造。处于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其琴诗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诗“兼济独善”的特色,自然也在其琴诗中得以体现。白居易的古琴美学融入了中唐以来的琴学思想,并对晚唐及后世的古琴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