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说唱艺术“黄骅渔鼓”一筒一板唱古韵

206次浏览 · 由 小何 于 2022-04-06 整理

黄骅渔鼓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属于板腔体曲艺形式,发祥于渤海湾畔冯家堡,传唱于当地沿海渔村。 2006年,黄骅渔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说唱艺术“黄骅渔鼓”一筒一板唱古韵

王洪山

“渔鼓本是神仙留,摇摇马颤皮包头。今日落在我的手,不唱《东游》唱《西游》,《东游》《西游》全不唱,王母殿前赴蟠桃……”

在渤海新区融媒体中心,56岁的王洪山仅以一个渔鼓筒子和一副简板为乐器,给来访者自奏自唱起黄骅渔鼓来。

唱词里那一句句方言俚语、一声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在舒缓的鼓板声中,再伴随着窗外吹来的徐徐春风,仿佛把人带到了那个古老的海边村落……

传统说唱艺术“黄骅渔鼓”一筒一板唱古韵

渔鼓与渔民的世代情缘

唱罢几段,王洪山感慨道:“真怀念小时候看村里老人们唱渔鼓的热闹场面啊!”渔鼓这一民间艺术,在黄骅已经传唱了200多年,曾是当地渔民闲暇时自娱自乐的主要娱乐方式。

相传,黄骅渔鼓由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因灾荒而流落于此地的外乡渔鼓艺人所传授。

“那是乾隆年间的一个初冬天气,渔民们都在家里休息。一天,南街口传来‘嘭、嘭、嘭’的击鼓声,伴着鼓声还有说唱。人们纷纷出门看个究竟,从那说唱人的穿衣打扮,断定他是个叫花子。这人虽说上了点年纪,却精神矍铄。”在王洪山的讲述中,黄骅渔鼓的来由生动地展现在面前。

这位老人唱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段子《美猴王出世》。全村老少都爱听,就商量着把他留下来。大家伙凑份子包他饭吃,让他唱完全本。

“老人说完《东游》说《西游》,唱完《征东》唱《征西》,教完了《北游》教《南游》……从歇海到春汛,一连好几个月,村里天天跟过年似的,也有人学会了渔鼓。自那时起,黄骅渔鼓在冯家堡算是扎下了根。此后,才有了我们这些后人一代代的传承。”王洪山兴奋地说。

“黄骅渔鼓”的名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确定的。当时,渔民把唱渔鼓直白地称为“打渔鼓”或“三句弯子调”。每逢鱼骨庙上香的日子,就有人坐到庙前的海滩上亮亮嗓子。别的渔村见这东西挺有意思,就跟着师学艺,自得其乐。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溜儿海堡村村都有了抱渔鼓的人,以后又扩展到内地一些地方。渔鼓真正走进了渔家人的生活。

传统说唱艺术“黄骅渔鼓”一筒一板唱古韵

拜师仪式

表演形式独具特色

黄骅渔鼓作为渔鼓道情类的一个曲种,与我省其它地方同类曲种是迥异其趣的。虽传说为外地传入曲种,但经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比对,未见有音乐形态相类者。

“我们这的渔鼓有固定的曲调,动一点则会变调,就不是黄骅渔鼓了。”王洪山说。

黄骅渔鼓是一种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说唱形式以群体坐唱为主,也有单人唱、双人唱,简便易行,适合民间流传。音乐节奏长调与短调共存,快板和慢板同在。曲牌有耍孩儿、三拔气等,此外还有韵白、边白、上场引子、上场诗等。

黄骅渔鼓乐器的制作都是就地选材,使得它有了独特的声韵。“竹筒一端封上鱼皮,就做成了渔鼓。”拿起一副简板和一个渔鼓筒子,王洪山说,“简板是渔民用造渔船剩下的硬木下脚料制作的,加之适当弧度的弯曲,发声脆朗。渔鼓筒子是渔民用制作网具的有一定粗度的竹竿制作而成,鼓面是用鳎目鱼皮制成的。它的粗细、长度,筒壁的厚度及鱼皮鼓面的紧度,都设计得恰到好处,共振强烈、发声浑厚。”

“老辈子,渔民们还把渔鼓当作一种‘唤头’,到内地农村卖海货时招揽顾客。以后的年年岁岁中,每到歇海或年节,人们闲来无事就凑在一起唱些渔鼓段子,自娱自乐,热闹非凡。”王洪山说。

在200多年的传承中,黄骅渔鼓汲取当地民间歌曲的营养和精华,并不断丰富完善,逐步演变为一个节奏明快、曲调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曲种。

黄骅渔鼓的演唱书目《南游》《北游》《东游》《西游》,均为其它曲种所未见。从演唱曲艺文学的角度讲,它也是独到的。

古老曲艺焕发生机

今年56岁的王洪山是黄骅渔鼓第四代传承人。他从小爱好广泛,对任何有关艺术的东西都充满好奇。童年时期,村上渔民在海边劳作时唱渔鼓的情景,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2006年,王洪山产生了学习和继承渔鼓戏的想法,主动找到老艺人、黄骅渔鼓第三代传承人杨宝山拜师。

2008年底,在黄骅市文化馆的组织下,在冯家堡村举行了拜师仪式。王洪山与何文洪、赵小溪、尹汝来同时向杨宝山正式拜师传习黄骅渔鼓。

“2012年春天,师父的突然病逝,对我触动很大。之后,我反复研究师父生前留下的光盘录音和演唱词本,历经艰辛,终于系统掌握了渔鼓戏的表演要领,并形成了的演唱风格。”王洪山说。

多年来,一直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黄骅市文化馆馆长冯宝刚,对黄骅渔鼓研究颇深。据冯宝刚介绍,黄骅渔鼓最早的演出记录大概在清朝同治年间。第一代艺人杨文炳、王起彬曾与十几个人带着戏装去山东济南卖海蜇、虾酱,在济南街头表演的渔鼓小戏《三度林英》《杨宗宝搬兵》《降人生》等很受观众欢迎,于是留下了“小渔鼓顶大戏”的佳话。

冯宝刚说:“黄骅渔鼓的鼎盛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黄骅沿海一带以冯家堡为中心活跃着的一支四五十人组成的演出队伍,表演的曲目多达30余个。1964年8月,北京举办‘全国农村文艺大调演’。黄骅渔鼓演出队入选后,带着《渤海风采》《共产党恩如山》等曲目,进京汇报演出。他们的表演得到了好评。”

“2008年,在黄骅市文化馆的组织下,我和尹汝来等师兄弟们结合自身所长,对黄骅渔鼓进行了一些创新,把渔鼓的元素完美地引入到舞蹈中,创作了一个集体舞蹈节目《渤海·女人·鼓》,荣获省第九届燕赵群星奖舞蹈类老年组二等奖。”王洪山说。

近年来,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能完整演唱黄骅渔鼓词曲的演员,特别是年轻演员已是凤毛麟角。

为了让当地的孩子们了解渔鼓,在渤海新区文旅局组织下,王洪山多次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近年来,他还在本村教3名青年学习渔鼓。

“近些年,人们逐渐重视传统文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坚持从自己做起,不断研究、宣传,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尽自己一份力。我相信,渔鼓这一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一定能传承下去。”王洪山说。

涉及乐器

竹琴(道琴))(拼音:zhú qín) 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

猜你喜欢

由 chen 于 2022-04-11 整理
罗大春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成都人,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非遗办事处主任、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竹琴”传承人。
阅读全文 >>
由 湛鹰 于 2022-04-11 整理
张永贵是四川竹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33年出生,家住茶店子街道五里墩社区。1945年跟随“贾派”竹琴传承人赵幼成学习竹琴艺术。
阅读全文 >>
由 象牙山首富 于 2022-04-11 整理
一身旗袍,风姿绰约,出尘之貌倾世而独立;一把竹琴,歌声绕梁,婉转悠扬过耳即难忘;一生风华,众星捧月,峥嵘岁月奉献为竹琴。
阅读全文 >>
由 线性代数 于 2022-03-18 整理
3月17日,2022年遂宁市传统曲艺百人计划公益培训班正式开班。开班仪式上邀请到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曲协主席叮当参加。
阅读全文 >>
由 湛鹰 于 2022-03-06 整理
竹琴本名道情,它的原生地极有可能是四川,因为道教的最早流派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就诞生在四川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一名鹄鸣山)。五斗米道初创时期(张陵及其子、孙张衡、张鲁时期)的“指 (旨)教斋”、“涂炭斋”等斋仪至南北朝时发展成十二斋,并形成了包括“步虚音韵”在内的道教音乐。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