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因为没有指板和品位,所以音准完全要依靠听觉来控制。听觉的音高辨别能力与手指的反馈能力构成了演奏者的音准感。演奏者对音高的听辨能力叫做音准概念,俗成耳音。音准概念有两种形态,一种叫做固定音高概念,即按国际公认的音高标准(每秒震动440次为小字一组a音),以音高感觉作为记忆材料的音准概念;一般来说,从事作曲、指挥、钢琴演奏等专业的人使用这种音准概念的居多。另一种叫做首调音准概念,即音程概念,它是以两个音之间的音程感觉作为记忆材料的音准概念;二胡演奏者所具有的音准概念绝大多数是这种音程概念。一些现代音乐作品已要求演奏者具有固定音准概念。因此,就发展的眼光来看,二胡演奏者在耳音的训练方面,应该以首调音准概念为主,固定音高概念为辅,两者都能掌握为好。
音程是两个音在音高上的距离与相互关系。首调音准概念既然是以音程感觉作为判断音准的依据的,那么必须有两个以上的音时,音准才能得以辨别。在二胡演奏中,如果只是发出一个单音,而没有任何音作为参照物时,那么这个音就无所谓准不准,而只有当第二个音发出时,听觉才能根据它们之间的音程感觉来辨别其音高是否准确。
音乐是一种时间性的艺术,在演奏中,所有的音都像英语动词具有时态那样,被分成过去音、现在音和将来音三种时间状态。
音程概念在演奏者心中可以联想到距离感、凹凸感、软硬度等多种感觉。距离感主要是在演奏者的预先听觉中起作用,也就是当音尚处于将来音(即该音即将发出而尚未发出)时,心中对这个音与前音的音程距离要有一个预测,根据预测,耳中似乎可以听到这个将要发出的音,这种听觉叫做预先听觉。经过严格训练的二胡演奏者,心中对音程都会形成一种距离感,而且非常规整和清晰。这种距离感在不同的演奏者心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每个演奏者心中,这种感觉应该是恒定的。在演奏时,预先听觉正是以这种距离感下意识地对将来音进行预测的。
当音处于现在音时,即音奏出后,它的音高立即和预先听觉中的音高相比较,如果偏高,会在演奏者听觉中产生音响过于胀满、呈凸起状的感觉;如果偏低,会产生音响干瘪下榻、呈凹陷状的感觉。此时,手指将迅速地根据听觉的这种凹凸感,运用揉弦、调整手指触弦点、改变手指对弦压力等手法予以调整,直到听觉获得一种平和的舒适感为止。这就是现在听觉中的凹凸感。
当音成为过去音时,这个音的音高感觉应在听觉中保留一段时间,以便作为预测将来音音高的音程参照物,或成为同音将来音的音高标准,这种在听觉中保留过去音音高的记忆叫做延留听觉。
在一句旋律中,如果音高常常过于顶足,在演奏者的听觉中会有一种生硬感,好象觉得音乐演奏的疙疙瘩瘩,不甚圆润;如果音高经常偏低,在听觉中则会感到音乐软弱无力。在演奏时如能恰当地把握住这种旋律的软硬度,使之符合乐曲内容的需要,在客观上也就把握住了音高的准确性。
音准感又可分为高、低两个层次。低层次的音准感只是把握住了音高的基本准确,尚没有根据乐曲的不同需要而变化。高层次的音准感是要使音准上升到音律美的艺术境界。
音律是指音乐体系中各音高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音律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并成为调式音高的基础。目前常用的律制大体有“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三种。除了常用的这三种律制以外,还有民族律、十二律(与十二平均律不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律制)和七等律等其它的律制,通常用在具有特殊风格的乐曲中。
二胡是一种多律制混用的乐器,它没有指板和品位的特点,即给演奏者带来音准方面的困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给演奏者以各种音高细微变化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乐器的表现能力。要使二胡的音准上升到音律美的高度,并非简单地使音准符合某种律制就能获得的,而是通过乐曲中各种微妙的音高变化来体现的,这种变化是演奏者乐感和艺术修养的结晶。
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情绪、情感,旋律也都有相应的性格,演奏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演奏时在音律上要有所变化,以求得更加动人的演奏效果。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这就是音律的整体调能。因为除了十二平均律外,其它律制微小的音高变化都会有一个误差积累的问题,尤其是在连续的多次转调后,音高的微小变化经过几次积累,最后会使音高相差一个1/4音,如果此时出现空弦,或与伴奏合作,就能明显地感音准上的误差。因此,在演奏时不但要在乐句的细节上运用好音律的变化,而且在一个乐段中还要注意音准显得整体调整,选择适当的时机消除音高微小变化的积累。
音律变化是建立在演奏者音准感非常成熟的基础上的。首先,演奏者应具有辨别音高细微变化的能力。据测定,耳朵较好的人,在长音演奏中,辨别能力可在7个音分左右,但在旋律进行中,10个音分才能让人刚感觉到,只有感觉到这种变化,掌握这种变化,自觉地运用这种变化,才能使音准上升到美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