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堂八角鼓

249次浏览 · 由 花昼 于 2022-02-14 整理

清代旗籍子弟组织票房演唱八角鼓时,还包括一些其他曲艺、杂技形式,称为“全堂八角鼓”,简称八角鼓,其曲种包括,清音大鼓、岔曲儿、琴腔儿、腰节儿,马头调、拆唱、相声、古彩戏法等。延至嘉庆、道光年间,又增加了单弦儿、西韵等曲种。

清末,又加入了连珠快书,演出时,需要演员三、五人至十几人,一次堂会中,演出九场或十几场节目。以说当先,以唱为主。分为“鼓”(八角鼓、大鼓)、“柳”(时调小曲)、“彩”(古彩戏法)三大类。说、学、逗、唱、吹、打、弹、拉、变都包括了。故谓之“全堂八角鼓”。

全堂八角鼓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说:“八角鼓之全堂,分鼓、溜、彩三种为完备。鼓,唱也;溜,相声之类;彩,戏法。”

北京艺人的说法略有不同,认为“鼓”指八角鼓、北板梅花大鼓、联珠快书等形式;“溜”应作柳,指旗籍子弟喜唱的马头调等小曲之类;“彩”指古彩戏法、相声、双簧等形式。

清代俗曲总集《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百万句全》、《牌子曲五种》、《别本牌子曲五种》等书中都收录了不少八角鼓曲本。但在《霓裳续谱》中收录的曲词,都是乾隆年间歌童演唱的脚本,作品在情趣、格调上与满族旗籍子弟编唱的曲词不同。

涉及乐器

八角鼓(拼音:bā jiǎo gǔ),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边内各嵌两至三枚小铜钹,一面嵌钉柱缀鼓穗,寓意五谷丰登。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

猜你喜欢

由 雨童 于 2022-03-21 整理
白族民间器乐曲主要有三弦曲、唢呐吹打乐、 洞经音乐等;此外尚有古曲和竹笛、口簧、木叶等演奏的曲调。
阅读全文 >>
由 阿弥 于 2022-03-01 整理
在青州市旗城学校,八角鼓非遗项目传承人赵连聚正在给孩子们讲述并演奏八角鼓《风雨归舟》,匀称的节奏、顿挫的唱腔,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与传承人互动交流中,同学们对八角鼓表现出了极大兴趣,纷纷上手体验,一年级学生在简单熟悉了八角鼓之后,随着八角鼓的节奏现场唱起了《万疆》,带动其他同学们也附和着唱起来。
阅读全文 >>
由 尼禄 于 2022-02-14 整理
拆唱八角鼓形成于清代中叶。又名“牌子曲拆唱”、“ 八角鼓带小戏”、“牌子戏”。是由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的“岔曲带戏”发展而来。
阅读全文 >>
由 黑猫不是喵 于 2022-02-14 整理
在北京传统戏曲长河中,八角鼓是与岔曲、京韵大鼓和单弦等京味艺术齐名的民间艺术,但近十几年来,由于受现代艺术的冲击,民间曲艺式微,加之后继人才匮乏,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少。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