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唢呐,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在秦皇岛市,会吹唢呐的人很多,但制作唢呐的人却不多。35岁的张嘉臣,就是一位制作唢呐的艺人。他的想法很简单:不能让这门老手艺失传。
张嘉臣出生在一个老手艺世家,但这手艺不是制作唢呐,而是打铁。据家人说,张家往上数,三四代人都以打铁为生,但张嘉臣并不喜欢打铁,从小他就爱好音乐,走到哪儿嘴里都哼着歌。上小学时,张嘉臣参加了学校的鼓号队,在里面吹小号,自此对管弦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又跟随村里的老艺人李继海学习了几年吹唢呐。
刚学的时候,张嘉臣只能借用别人的,他特别想要一把自己的唢呐。2008年,他拜当地制作唢呐的艺人杜志明为师,开始学习制作。
制作唢呐不是个简单事儿。唢呐由哨片儿、气盘、芯子、唢呐杆和唢呐碗5部分组成。哨片儿呈布袋形,是唢呐的发震器,用芦苇制成,它的选料和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唢呐发音。气盘是一个圆形木片,作用在于减轻吹奏中两唇的压力和疲劳。芯子是哨片儿与杆子连接的引信,起到调音的作用。杆子是唢呐的管身,管身开有8个音孔。唢呐碗是唢呐的扩音器,用铜片经多道工序做成,是唢呐制作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工序。
为了找到合适的芦苇,张嘉臣经常一个人到芦苇塘采摘,一去就是好几个小时。满池塘的芦苇,通常只有几根能用,好几天才能摘到一小把。“那时候都是纯手工制作,一般用老秤杆做杆子,明清老秤杆多是实木,头大尾巴小的圆柱体,非常合适做杆子。”张嘉臣说,先量好尺寸,把老秤杆掏膛,再把车轴做的铁钎子烧红,一点一点烫出想要的宽度,稍微大了就不能用。掏好后还要打磨,最后将所有这些部件组合到一起,一个完整的唢呐才算完成。在师傅指导下,张嘉臣做出了第一把唢呐,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这些年,作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的一员,张嘉臣一直在北京工作,几年前才返回老家昌黎定居。只要有时间,他就到处寻找老秤杆、采摘芦苇,用来制作唢呐。现在有了机器,像掏膛这些活儿,都可以用机器代替了,比以前省事儿不少。除了唢呐,他还会弹钢琴、三弦,自己作曲,在他的熏陶下,才4岁的小女儿也特别喜欢音乐。
虽然一把唢呐售价在1200元左右,但买的人少,出货量很低,根本不够养家糊口。不过,张嘉臣说,他不会放弃这门手艺,“不能让祖辈留下的手艺,在咱们这儿失传,一定要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