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náo],又称钲和执钟,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据史籍记载,铙是退军时用以停止击鼓的。《周礼》说“金铙以止鼓”,是军队中用来指挥进退的器具。
而这类被称为“大铙”的青铜器,比一般铙要高大厚重,大都出土于南方地区,主要用于军旅和祭祀活动。而从墓葬出土的情况看,铙似乎还可同其它乐器配合,用于宴乐或祭祀。商代后期出现3件铙为一组的编铙,可以奏出简单的乐曲,为举行盛大祭典活动时的礼器。西周时期发展至挂在架上多达8件的编钟,由一人敲击。
铙有单件,成组排列的铙,被称作编铙。殷墟商代墓葬中,曾有大小相次、三个成组铙出土,但不能演奏完整的乐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发生了变化。1993年,湖南省宁乡县枫木桥乡师古寨出土了一组编铙,共有9件,每件都能发出一个或两个不同的乐音,组合后可演奏乐曲。像这种体型较大、件数较多的编铙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