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格其村非遗乐器工坊为民众“弹响”新生活

153次浏览 · 由 默妍 于 2023-02-16 整理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通知》,新疆3项案例入选名单,其中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喀尔赛镇巴格其村乐器制作非遗工坊榜上有名。

走进巴格其村,耳边隐约可闻“都塔尔”(维吾尔族传统弹弦乐器)琴声,循声而往,就到了该村的乐器制作非遗工坊。

进门后,入眼便是一排制作完毕的乐器整齐地悬挂在成品摆放区,工匠们聚精会神地处理着手中的材料,各种木料、半成品摆放在规定的区域内,杂而不乱。

走进巴格其村非遗乐器工坊为民众“弹响”新生活

工坊创立人买合木提·夏克是自治区级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他详细地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了“都塔尔”的生产步骤,“切开木板,将木片泡水后烤至弯曲,再将切口依次削平,对接粘连成琴箱,接着制作琴杆和琴头,将琴箱、琴杆、琴头安装起来,紧接着用彩带装饰接缝,并在琴箱、琴杆和琴头上绘制图样,涂抹颜料,最后安装琴弦拉紧琴弦,进行试弹调音。制作一把1人高的都塔尔乐器通常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有些工艺复杂的乐器需要半个月时间甚至更久。”

自2012年创立工坊后,买合木提·夏克通过“公司+非遗+工坊+农户”的方式,亲自教授村民制琴技术,并将当地果木原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村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走进巴格其村非遗乐器工坊为民众“弹响”新生活

巴格其村村民海如丽尼萨·巴克尔是工坊内的员工,她说:“我在这里不仅学会了制作技艺,能制作10多种民族乐器,还有了稳定收入,年收入将近3万元。”

买合木提·夏克说,工坊主要制作民族乐器和木雕手工艺产品,2014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取得“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资格。随着乡村旅游的红火,如今工坊的乐器卖到了全国各地,“现在工坊一共有20多名村民,年生产乐器7000多件,2022年销售额达百万元。”

走进巴格其村非遗乐器工坊为民众“弹响”新生活

新疆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四级调研员董燕介绍,“经统计,我区年销售额超过3万元的非遗工坊产品有74个,各地州市推荐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7个。”

走进巴格其村非遗乐器工坊为民众“弹响”新生活

近年来,为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疆把非遗保护传承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非遗活起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非遗产业化、专业化,助力乡村打稳致富根基,让民众从中增收致富。

涉及乐器

都塔尔(拼音:dū tǎ ěr),是新疆维吾尔族钟情的传统弹弦乐器。汉语译音也写为“都他尔、都塔尔、独塔尔”等。新疆的民族乐器都具有两重性,不但可作伴奏的乐器弹奏音乐,还可做为一件精美华丽的工艺品来展示。

猜你喜欢

由 年糕 于 2023-01-06 整理
循着悠扬的琴声,记者4日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四团永安镇一家乐器销售店,店主吐逊·那买提正在为新制作的一把独它尔试音。
阅读全文 >>
由 华夫饼 于 2022-06-07 整理
正午阳光穿过庭院葡萄架的藤蔓,照在热合曼·阿布都拉老人身上。他左手把一块桑木固定在木桩上,右手紧握的凿刀像啄木鸟一样飞快地起起落落,木屑飞溅。
阅读全文 >>
由 一口泡芙 于 2022-05-12 整理
都塔尔的声音要小点;冬不拉弹奏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而都塔尔弹奏或拨或挑、或挑或扫;都塔尔的柄要长一些;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都塔尔是维吾尔族的。
阅读全文 >>
由 默妍 于 2022-04-28 整理
做琴箱、装琴头、打磨、装弦……努尔东·司马义用了两天时间,完成了一把独它尔,造型漂亮,音色优美。
阅读全文 >>
由 琪琪 于 2022-04-13 整理
想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欣赏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舞蹈是最直接的途经。新疆的民族乐器特别多,以下介绍新疆常见弹拨类乐器。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