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朗艾捷克的历史记载

105次浏览 · 由 琪琪 于 2022-02-16 整理

多朗艾捷克是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因流行于南疆多朗地区而得名。历史悠久,形制多样,音色柔和浑厚。

多朗艾捷克的历史记载

这种形制独特别致的艾捷克,在汉文史籍中曾称作哈尔扎克。

它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北部的库尔德地区),后经“丝绸之路”东传我国,公元9世纪已在多郎地区流行。它不仅与藏族的根卡非常相像,也和乌兹别克斯坦、土克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吉查克琴十分相似,尤其与流行在伊朗、土耳其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卡曼贾琴更是相像。

在维吾尔族民间,据说艾捷克是开门、关门或车轮轴转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它最初流行在南疆的和田、莎车和喀什一带,后来才逐渐流传到北疆和东疆各地。

到了清代,艾捷克被列入宫廷里的回部乐(即维吾尔族音乐)中,并以哈尔扎克之名载入史册,成书于公元1746年的清《律吕正义·后编》(卷四十五)“回部乐技”中载有:“司胡琴一人,回名哈尔扎克”。

最早在南疆曾流行一种外形和热瓦普相似的艾捷克,共鸣箱上有两个象牛角一样的木制琴耳,很可能是由弹弦乐器多朗热瓦普改为用弓拉奏,现已极为罕见。多朗艾捷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发展,主奏弦从一弦增至两弦和三弦,最后又在传统的三弦多朗艾捷克的基础上,改革制成新型四弦艾捷克。

涉及乐器

多朗艾捷克(拼音:duō lǎng ài jié kè)是维吾尔族弓拉弦鸣乐器。因流行于南疆多朗地区而得名。历史悠久,形制多样,音色柔和浑厚。常用于器乐合奏或为“十二木卡姆”、“麦昔莱普”等传统歌舞伴奏,是多朗地区民间乐队中的主要拉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