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器教学中,有些学生自然条件很好,乐感也较好,训练也很正规,不论平时练的乐曲还是练习曲都较完整,但一到考试或汇报演出,就会紧张失常;有的学生可能平时并不突出,但到考试都很稳,发挥的也较好;有的学生演奏稍有干扰,心理就感到很紧张不知所措,再技术方面往往也不如台下那么流畅,甚至“抛锚”,停顿或漏弹一整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为了让学生尽早地得到锻炼,.使他们有强烈的演奏欲望,并能得心应手地在公共场合中演奏,把乐曲的思想感情既符合原作精神,又要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来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演奏能力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为了培养和谐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训练学生时要多做些准备。一首作品布置给学生后,要分阶段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准备读谱,节奏要稳定,然后分析调式、调性,是整个乐曲流畅起来,这样,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达到和谐的心理状态
有些学生在学习某种乐器时,一旦出现一些困难就很难坚持下去,缺乏毅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耐心帮助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冒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每个学生在演奏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平时就让学生明白演奏与练习的区别,学会适应。为努力缩小差距,教师需在上小课时经常组织几个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创造一种正式的演奏气氛。尽量让学生多在表演场地进行训练,使学生熟练不同场合中的演奏状态。另外,登台表演时心理暗示也很重要,上台前多让学生回忆课上发挥好的情景,这样会使之增添自信,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
良好的演奏必须做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行、平行发展。教师要帮助学生去了解和熟悉环境以及演奏使用的乐器,分析曲式、调性、节奏、旋律的走向,强弱上的变化控制,乐曲的表现力,这些都要认真反复推敲,反复琢磨。还要全身心地倾听自己的演奏,以便及时调整演奏中的心理情绪,使其音乐达到和谐的美。
总之,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建立在掌握良好的演奏法基础上,更建立在日积月累地不懈练习以及教师得当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