铓筒,是彝、傣、满、汉等族唇振气鸣乐器。傣语称筚相短、哈亚。汉语称桶子、大铜角。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辽宁、吉林等地。
彝族、傣族的铓筒,规格较小,全长89厘米,其中上节吹管长56厘米,号嘴直径4厘米,下节共鸣筒长33厘米,下端喇叭口直径19.5厘米。吹奏时,双手将铓筒高举,双唇贴近号嘴吹气发音,音量较大、音色低沉。善于吹奏的民间艺人运用循环换气法,可吹出一两个起伏较大的长音,民间称为“三起三落”。它常常和大巴拉一起吹奏,用于民间婚嫁、喜庆节日等场合,是不可缺少的低音乐器。也偶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
满族的铓筒规格较大,全长178厘米。吹奏时,一人在近喇叭口处的铜环上系带,挂于肩上,另一人手持铓筒吹管吹奏。可吹出单音,音量洪大而低沉。用于民间婚丧喜事和隆重仪式等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