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拉弦乐器之一。它兼具实用与欣赏功能,并且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胡在民族乐器中的地位如同小提琴在西方乐器中的地位一样,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由于受到地域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胡有南北之分。
传统的南方二胡音质纯净、音色甜美统一、反应灵敏; 北方的二胡则音质粗犷、音量大。
随着二胡 演奏方式、表现形式的不断发展,对传统二胡也提出了 新的要求:
既要有南方二胡的优点,又要结合北方二胡的长处。也就是说 既要追求音质的纯净、音色甜美统一、反应灵敏,又要追求音量洪亮。
然而,二胡声音虽美,但其制作技艺却极为复杂,而最难之处在于南北方差异无法融合:如果要发扬南方二胡的优点那么音量就偏小,如果加大音量就缺少了二胡的韵味。 如何达到两者的统一,适应二胡表现艺术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民族音乐表现中的一大难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二胡的质量,为了对民族乐器加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根据本人从事民族乐器二胡制作二十多年的经验,试提出以下关于二胡的选材和民族乐器制作的工序规范。
二胡的用材主要是 红木。
根据红木大类的树种名、木材特征、主要产地以及材种的个性外观特征,我们可以将红木分为: 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鸡翅木类等。这些名称是对红木大类木材材种的统称。
它们都有一个基本相似的特点:
心材的材色具有 以色为基色特征(浅红、红、紫红、玫瑰红、金黄红、褐红、黑红), 材料密度基本都属木材中最大的类别及细胞壁厚实,细胞腔小的特点,管胞基本属散孔或半散。由于木材细胞中含有色素、鞣料、树脂及其它氧化物渗透,随着砍伐后,空气风化和氧化的作用,红木的颜色会产生由外至里的变化,主要特点是颜色变深(往褐红或黑红方面变),例如:
紫檀在新料时颜色偏金黄红,随着时间变化它逐渐往深紫红色演变。
本人多年的二胡制作经验表明, 用红木制成的二胡声音圆润、纯净、上下把位声音均匀,频响较宽。用紫檀木制成的二胡声音秀丽、明朗。但振动有不够充分之感,频响较窄。优质的二胡的声音要能达到高、低音均衡,声音纯而不杂,亮而不噪,厚而不闷的特点。由于红木材料结构以及材质的均匀性特点,在保证低频的基础下,对高、中频谐波的反射传递能力较好,均匀协调的特点,因此相对来说红木是用来制作二胡的最佳材料。
二胡的制作工艺主要通过手工完成。
整个流程大致可以分为 琴杆制作、琴筒制作、琴托制作、琴轸制作、琴轸与琴杆的安装、琴杆与琴筒的安装、蒙皮、音窗制作和整琴组合等九大程序。各个程序之间紧密相联,缺一不可。首先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二胡制作艺匠必须是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一定民族乐器基础知识和民族乐器制作能力,并且能够满足民族乐器二胡制作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在开始加工前,要检查制作所需要的 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有关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开料时要根据不用乐器部件要求选择不同木材,按照标准的部件规格尺寸进行开料。
为了解决南北二胡差异问题,经过本人多年潜心研究得出以下经验:
在 二胡振动发音过程中,皮膜和琴筒内空气柱产生的共振作用是主要的,要找到最佳点,只有在皮膜和琴筒上下功夫:
二胡 琴筒的前口改薄,使皮膜与前口接触面改小,以增加振动范围。
琴筒材料厚度合理减薄, 内凹膛增加宽度,甚至使用双凹膛以增加二胡琴筒内腔容积以增强其 聚集、反射、传递声音的能力。
琴杆部份更趋流线形,以改少琴体振动发声的阻力。
对二胡 皮膜(蟒蛇皮)的选用也提高要求,选用 皮板结实,色泽鲜明,弹性好的皮膜,严格控制 鞔制皮膜的松紧度、均衡度(这直接关系到二胡的音色)。
装配严密,角度适宜。
在制作中,应注意到如果是 乐队伴奏用的二胡,要求音量大,而高把位不常用的话,可以把筒板做得薄些。如果是 独奏二胡,不但音量要求大,而且音色要好,高把位的音要出得来,这样筒板的厚薄一定要控制好。
传统二胡的 琴杆使用的都是圆杆,上了琴弦后容易受到琴弦张力而弯曲变型。因此现在都是制成 筋杆,一是手感更舒服,二是增加了抗弯强度。
音窗能使二胡琴筒外形美化,这个作用是一向被人们所认同的。一个花纹好的音窗会增加二胡不少光彩,但因为 音窗的开口面积与音响效果有着密切关系,故希望在设计音窗的时候,除了考虑到造型美观的问题,而且要注重考虑音响和音色效果。因此音窗既然影响音色,我们就可以按根据初步的实验, 音窗的开口面积积最好占音窗总面积的30%左右为好。在设计音窗的时,除了考虑到造型美观的问题,而且要注重考虑音响和音色效果。
2008年,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胡作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中的代表,二胡制作技艺理应在社会层面普及和宣传,从事二胡制作的艺匠们都有责任把苏州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让指尖上的传奇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