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1-2023年度“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贵阳市清镇市红枫湖镇、遵义市凤冈县蜂岩镇、六盘水市水城区、安顺市平坝区等42地上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特推出“讲好贵州故事·传承民间文化”系列报道。本报记者将走进42个乡村,从一个物件、一种传统民俗的起源着手,讲述每一个“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故事,以飨读者。
在毕节市织金县阿弓镇化董村,竹林深处箫声悠扬,这声音是发自本地特有的乐器“三眼箫”,它传递着人们内心深处最细腻、最婉转的情感——爱的声音,同时也传递文化音符。
王洪权在演奏三眼箫
三眼箫文化传承人王洪权,在深情地演奏了《隔山隔水难相遇》上半段后向记者介绍道:“这首曲子是从祖辈传下来的,表达了小伙对姑娘的爱意,而现在已变成了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2008年第13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来自贵州的杨德虎、熊坐文、王洪权、王云英、熊华芬、杨艳组成的“苗族三眼箫”组合演唱的原生态民歌,获得第17名的好成绩。就是通过这次大赛,全国的电视观众第一次认识了贵州苗族同胞使用的一种独特乐器——三眼箫。
“当时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也是第一次去北京,我们很高兴,也很骄傲。带着我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首都展示,很多参赛选手都来咨询我们的乐器。”王洪权说。
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织金县阿弓镇化董村
“三眼箫”的构造非常独特,不仅因为其音孔只有三个,还因为制作“三眼箫”必取当地特有金竹的七节作为原材,这种箫在苗语中被称为“擀冉”。
“擀冉有七节,七节三个眼;擀冉说不尽心头话,把它抉断当柴烧。”简单介绍完三眼箫,王洪权带领记者去竹林深处,寻找制作箫的材料“金竹”。
“这个看上去适合。”他用砍竹刀轻敲竹子,又用手捏握测一下粗细,“一、二、三……”数七节砍下,就是制箫的原材料。
王洪权在挑选制作三眼箫的材料
回到家中,用铁钳将竹子中间的节去除,用镰刀削出箫口,凭借多年制箫经验,用手一掂量就准确找出第一个音孔,取出炉火中已经烧红的铁钳,青烟冒起,第一个音孔已制好。
随后,以竹管根端为上端,向下于背面1.5公分部位削成一个斜吹口,于正面3公分处凿一个发音孔;发音孔以上左右开剖为吹气叉口,于叉口内嵌一片竹制的薄簧片,簧片遮去发音孔四分之一,两侧用稻秸或麦秸竖嵌封严,能吹响后,按一定比例于正面凿两个音孔,于两音孔之间的背面凿一个音孔即成。经过半小时,三眼箫制作完成,王洪权轻车熟路的演奏起乐曲。
王洪权在制作三眼箫
一代代沿袭,一辈辈传承。如今王洪权的孩子王显富,也能熟练地演奏三眼箫,并在大学也选择了音乐专业。
“这箫所吹奏的曲调表意性极强,尤其是青年男女恋爱时用它来一问一答,以互传心意。它是苗族同胞尤其是青年男女之间的‘传声筒’。”王洪权说。
织金县阿弓镇三眼箫音乐艺术传习所
在织金县阿弓镇三眼箫音乐艺术传习所里,摆放着苗族服饰、传统织布机等乡村文化记忆物品,该传习所传承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贡献了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