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的历史发展

299次浏览 · 由 卷鹅 于 2022-02-15 整理

早在宋代,我国出现了一种与十分相似的乐器——。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铜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世俗称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异。”宋陈旸《乐书》中也同样记载铜铙。

浮屠,梵文佛陀之译名。由此可知,铙最初用于佛教音乐,它与我国商代似铃无舌、有柄立置的铙同名异器,并从宋代起就已并存。据《宋史·仪卫志》 和《辽史·乐志》载,北宋和辽时,铙已在宫廷仪仗中用于鼓吹乐。

关于铙的形制,清《钦定大清会典》载:“铙,范铜为之,左右合击,面径一尺二寸,中隆起……径二寸四分五厘。”宋代以来,铙一直用于宫廷和民间,在鼓吹乐、吹打乐、鼓乐和佛教、道教音乐中,都是离不开的体鸣乐器。

铙的历史发展

铙的构造与钹相像,为一钵形金属体,用响铜制成,中部隆起部分似帽,帽根向内凹进 ,铙面较薄并呈弧形,边部翘起,帽是铙的固定点,帽顶中心钻孔系以绸布,以便用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而发音。

铙的历史发展

铙与钹的区别是:铙面薄而翘,帽小而顶平,帽径约当 全径的1/5~1/4;钹面厚而平,碗大而顶圆,碗径约当全径的1/2。故民间将碗大的称钹,帽小的称铙,大小相同的铙与钹,铙音低于钹而余音较长。铙有大铙和中铙之分,规格较多,各地大小不一。铙的制作与钹相同,要经过配料熔炼、锻打成型和冷砸剪边,最后在帽项 钻孔系以绸布完成。铙的音色、音量和传远度,取决于响铜成分、面积、厚薄、边沿部分的弧度和帽的大小。鉴别铙的优劣,以铙面光洁、弧度适度、圆度准确、边缘厚度一致为佳,中间的帽形大小和两面的音高也要相同。

参考资料
铙(百度百科)

涉及乐器

铙(拼音:náo)又称为执钟,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用在军中,作用是给出停止击鼓的指令。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猜你喜欢

由 肖毅 于 2022-03-09 整理
“笑谈”,是一种民间演唱形式,具有戏曲的形态。它的演出往往穿插在眉户戏目中间,应观众要求登场。
阅读全文 >>
由 九曲 于 2022-02-28 整理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
阅读全文 >>
由 九曲 于 2022-02-15 整理
铙[náo],又称钲和执钟,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据史籍记载,铙是退军时用以停止击鼓的。《周礼》说“金铙以止鼓”,是军队中用来指挥进退的器具。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