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的起源与由来

555次浏览 · 由 汾酒 于 2022-02-25 整理

海螺,藏、蒙古、纳西、傣、满、汉等族吹奏乐器。又称蠡、梵贝、海螺号、法螺等。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

海螺的起源与由来

海螺作为乐器的历史悠久,自古为佛教法器之一,源于印度、东南亚诸国,随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经典多有记载,鸠摩罗什(343年—413年)译《 妙法莲花经》卷一中提到“ 吹大法螺”,方便品中有:“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求那跋陀罗(394年—468年)译《大法鼓经》上卷也有:“吹大法蠡。”佛教传入西藏后,在寺院中即使用了海螺。

南北朝时,海螺已在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北魏时期(386年—534年) 云岗石窟雕刻中已有吹螺的伎乐形像。隋唐时期,海螺用于九、十部乐的 西凉、 龟兹、 天竺、 扶南、 高丽诸乐中。《 旧唐书·音乐志》载:“贝,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南方骠国(今缅甸)所献乐器有玉螺,所献乐曲大都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骠国乐》诗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之句。宋代陈旸《乐书》“梵贝”条有:“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释氏所谓法螺。”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盖仿佛于笳而为之者。”

海螺除在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还用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劳动和娱乐生活中。据西藏古代文献记载,当筒钦尚未出现以前,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为主要吹奏乐器的,后来,筒钦便取代了法螺的地位。近代,海螺在佛教寺院中,仅用于诵经间歇时演奏和羌姆表演。

涉及乐器

海螺(拼音:Hailuo),藏、蒙古、纳西、傣、满、汉等族吹奏乐器。又称蠡、梵贝、海螺号、法螺等。流行于西藏、内蒙古、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

猜你喜欢

由 凉凉月色 于 2022-03-15 整理
用海螺听大海的声音是一种浪漫的说法。科学的解释是,螺壳里面的形状是弯曲的,里面贮满了空气,所以当你在周围环境很嘈杂的地方,这些嘈杂的声音使螺壳里的空气振动,因此,你把海螺贴进耳边就会听到海潮的声音。
阅读全文 >>
由 夏浩东 于 2022-01-25 整理
敦煌莫高窟飞天或菩萨手中 那些似曾相识却叫不上名的精美乐器, 它们的真身到底是什么? 它们都还留存于世吗? 如果复原出来听起来会是什么样?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