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居住在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的傈僳族群众从服饰到各种习俗均保持着本民族原汁原味的文化。萨片麻姑作为傈僳族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乐器,空灵美妙的萨片麻姑弦音从古飘扬至今。
“麻姑”为傈僳族语,意为口弦。口弦是傈僳族一种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傈僳族口弦的历史已无从可考,数百年来口弦一直以单片为主,一片口弦傈僳语称为“一帕麻姑”,三片口弦傈僳语称为“萨片麻姑”。由于萨片麻姑的制作和演奏技术要求高,不易被掌握,因此萨片麻姑只有极少数人会演奏。
麻姑分为拉弦和弹弦两种,它们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材料要选生长周期较长的金竹制作,要求竹子笔直向阳,因为这样的金竹水分少,弹性好,不易折断。把它削成长8厘米、宽0.5厘米、厚0.2厘米的竹片,将一端削成1厘米细尖,将竹片最中间留出0.2厘米宽的簧片,两边做同样宽度的镂空处理。单片麻姑可拉可弹,萨片麻姑以弹奏为主。
萨片麻姑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发出的声音比较细小,但却非常悠扬婉转动听。傈僳族群众演奏时常常合着傈僳族的《蔑葛调》,一唱一和,浑然天成。演奏完后,将萨片麻姑装进自制的小竹筒里,携带极为方便。因制作和演奏的技术要求高,不易掌握,傈僳族群众打歌时,多以弹三弦、吹葫芦丝、弹单片口弦伴奏,很少用萨片麻姑。
2020年7月,“萨片麻姑”技艺被保山市人民政府评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萨片麻姑制作和演奏的代表性传承人——黄连河村一把伞组的村民余宗富的父亲余文忠是黄连河村著名的傈僳族乐师,他能制作和演奏三弦、葫芦丝等乐器。余宗富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并时常向黄连河傈僳族民间女歌手胡莲玉请教“麻姑”的各种演奏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余宗富逐渐学会了多种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技巧,特别是学会了制作和演奏萨片麻姑。
如今,傈僳族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改变,傈僳族传统乐器乐器“萨片麻姑”制作和演奏技艺在当地濒临失传。
为了更好地传承萨片麻姑的制作和演奏,余宗富不仅教会了妻子和孙女弹奏萨片麻姑,还教会了两位徒弟制作萨片麻姑。
余宗富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更好的传承好萨片麻姑这个濒临失传的傈僳族乐器。